伴随着唐王朝的逐渐衰落,唐诗也逐渐告别历史舞台。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很多诗人都在用心血抒发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无奈,其中也产生了很多经典的诗句。
今天谈到的这首古诗就是如此。全文很短,只有28个字,但可以说是晚唐最失意的一首唐诗。字里行间当中浸透的都是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惋惜,读来都是伤悲,但是最后七个字且非常的惊艳。
这首唐诗就是唐代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虽然是一首题画诗。但是是人借着对六朝古都金陵城的感慨,来抒发对晚唐日薄西山现实的忧虑。
要知道这个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公元881年,距离唐朝的灭亡也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他在此时是明确地感受到了唐王朝面临的重重危机的。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永远都是胸怀天下,所以借着一首题画诗作来表达对王朝覆亡的感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唐诗的一开始是对诗人看到这幅画景色的描写。“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诗人眼中的秋天,乃是有七粒的秋风,乃是又凋落的秋叶。天地之间一片萧瑟之际。秋天是一年的即将结束,而傍晚又是这一天即将结束。所以在秋日的傍晚是最容易引起诗人伤感的情绪的。
更何况?他还在这种秋雨傍晚的图景当中感受到了唐王朝不敢确定的未来。
后面的诗句就是他指出胸臆的感慨了,看上去像是在抒发一种悲秋之感。毕竟秋天的萧瑟、傍晚的黑暗都在世人的眼前。但是诗人想到的远比他所看到的更为长远。“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古代的金陵城曾经是六朝古都,但如今却是废墟一片。
唐王朝也曾经君临天下,但如今却也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所以面对这一片没有希望的未来,即便是诗人所看到的图景是何等美丽,画家的无限丹青手,却总也画不出他心中的那一份说不出的伤悲。
“一片伤心画不成”是这首古诗当中最惊艳的诗句。诗人看到的景色是形象地,借助画屏能够画出来的,但是具体的诗人心中的愁绪无法借助外界的画笔表现出来。所以这句唐诗更直观地写出了他的愁绪之声,愁绪之广,愁绪之深刻,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_唐诗中很冷门一首诗
伴随着唐王朝的逐渐衰落,唐诗也逐渐告别历史舞台。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很多诗人都在用心血抒发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无奈,其中也产生了很多经典的诗句。 今天谈到的这首古诗就是如此。全
-
赏析一首唐诗_宋代诗人的诗多平易流畅
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是唐代诗人。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存诗不多,皆为绝句。其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或清新,或凝重。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溪居即事》,便是崔道融的代表作
-
咏柳是一首什么样的诗_咏柳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
咏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
-
哪些豪放诗人背后的失意人生_绝句体现诗人什么心情
古人都说诗言志,诗缘情,诗词的产生,与情感的抒发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在古代文人人生失意之时,所有才华和心血都凝聚在诗词当中,由此凝练而成的词句,往往带有词人特有的文化体
-
诗歌的特点是平淡自然又富有哲理的诗人是_魏晋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
-
诗歌著名诗人_诗歌对研究历史事件的价值
今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由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歌史学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姜红伟编著的《诗歌年代——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于出版发行。
-
高考常见诗人诗歌风格整理_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技巧归类】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
-
北京诗人论坛现代诗歌_中国新诗网论坛
全国80后诗歌论坛解析助力80后诗人 “华山论剑,文化中国”全国80后诗歌论坛9月2日在陕西西安曲江会议中心举办,舒婷,食指,叶延滨等老一辈杰出代表及全国著名诗刊主编和各省80后诗人代
-
气势磅礴的唐诗_飘逸奔放雄奇壮丽唐代诗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我们最熟知他的一首诗,莫过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这一句描述胡天八月飞雪后的边塞辽阔壯景。 浩浩大唐,悠悠岁月,
-
古代有名的隐士诗人_诗经中关于隐士的诗句
五柳先生陶潜 这个典故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 诗词中“五柳先生”除经常
-
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新月派主要诗歌主张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影响颇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得知其命名者原来是我国著名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