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思想感情_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赏析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思想感情_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赏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11 19:20:01
阅读:

苏轼在杭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词名篇,不仅写山水,写人民,写朋友,写歌伎,更写自己的亲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他给自己的年轻妻子的一首词,看这首词是怎么来写对妻子的思念的吧。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杭州城门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于1074年,当时他在杭州做通判,1073年的冬天,他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不在杭州的日子,他思念自己的家人,妻子和刚伢伢学语的女儿,是那种亲情和爱情,让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的眷恋。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润州

去年我送你在那杭州城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漫天飞落。而如今已是春天将尽,杨花飘絮又如漫天雪飞飘落,却仍不见离家的你归来,这怎能不叫我牵肠挂肚望穿秋水?

我卷起帘子举起酒杯,邀来明月作伴,可是那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薄薄的窗纱,扑入入我的胸怀。是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后人王文诰在《苏诗总案》中对这首词曾进行说明:

“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

也就是说,这首词实际上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这首词别致之处在于他用妻子思念自己表明自己对她的眷恋。可以说,别出一格,新颖独特。其实说到独特之处还有一个处,那就是上片,他用杨花与雪花对比转换,来说明离别的时间之长,离别日子里的深深思念。另外这里还巧用了一个典故,既契合了自己的环境,又典雅而富有深意。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这个故事来自《世说新语》,东晋宰相谢安曾和儿女讲论文章,不一会下起了雪,谢安就笑着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就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宰相听了大笑。后来,范云何逊又有诗曰,洛阳城东西,长作经年别。昔日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那么这里的绝妙之处到底还有哪些深蕴呢?我们接着再看上片。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这点明了分别的时间“去年”地点“余杭门外”,环境“飞雪似杨花”,家有娇妻幼女,大雪飘飘,本来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丈夫却要远行,这里就有了一层悲意,感伤。接下来苏轼用了对比更增加了这层离别的伤感,思念之心更表露无遗。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余杭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也点明了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在“家”环境“杨花似雪”,春已尽,而人未还,这表明了在家的妻子女儿,盼望了一个春天,却还没有已丈夫父亲的归来,春花落,春风远,人却在何方?这又怎么不能叫人百转愁肠,牵肠挂肚。通过对比,让人感到夫妻相互之间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又让我们想到了《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感的同时,又有了一层悲伤。他通过这种对比反复,贯穿上片,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感情的缠绵,幽深,不绝如缕,感人肺腑,又情景交融,如优美画卷。

下片写夜晚,妻子对月人的孤寂与神伤。“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丈夫不在身边,她想托月亮捎去自己的思念,卷起帘子,仰望星空,不知哪一颗是丈夫那颗星,又或者对着月儿说,托你问一声,夫君,你可还好吗?你知道我在想你吗?你知道我们的女儿也有多想你吗?可是月亮无言,风露却穿进屋来,一丝的寒凉,让我好不伤情。一句邀明月,让我感受不到李白的潇洒,却由于风露而多了一层伤心。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对酒邀月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在这里,又有一个典故,姮娥也就是嫦娥。

《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嫦娥怜双燕,实际是说在思念自己的丈夫后羿,燕子双宿双飞,双双宿于梁上,而自己却不能,自己的后羿在哪里呢?苏轼在这里说这些,意思也就是说,妻子孤寂之中,思念自己的行役在外的丈夫。燕子都双双回家了,而远在外面的你呢,却天各一方,你何时回来呀?!在这里那种凄苦那种悲凉,怕只有妻子或丈夫自己才能知道吧!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明月寄相思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沟通也难,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手机,无论在天涯海角,都能看到,听见。于是他们把分别看得重,把分别之后的盼归,看得也重,那种期盼,足可以让母亲望穿了双眼,让妻子望断了肝肠,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才能回还,他们也不知道在外乡流浪的人是否安康,而在外面的人也同样如此,思乡也注定成了古代永恒的主题。

当花开了又谢了,春去了又秋来,而人还有那里翘首以望,这是多么让人感伤的画面呀。苏轼在这首词里,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当杨花如雪,他走了,当雪似杨花,他还没有回来,于是妻子在一个个本该团聚的夜晚只能独自己仰望,纵然明月千里能寄相思,也代替不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唉,说多了都是泪!

苏轼《少年游》,一处分别,两地相思,千古伤情都让他说透了

杭州飘雪

好了,关于苏轼《少年游》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谢谢大家,再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