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杭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词名篇,不仅写山水,写人民,写朋友,写歌伎,更写自己的亲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他给自己的年轻妻子的一首词,看这首词是怎么来写对妻子的思念的吧。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于1074年,当时他在杭州做通判,1073年的冬天,他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不在杭州的日子,他思念自己的家人,妻子和刚伢伢学语的女儿,是那种亲情和爱情,让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的眷恋。
去年我送你在那杭州城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漫天飞落。而如今已是春天将尽,杨花飘絮又如漫天雪飞飘落,却仍不见离家的你归来,这怎能不叫我牵肠挂肚望穿秋水?
我卷起帘子举起酒杯,邀来明月作伴,可是那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薄薄的窗纱,扑入入我的胸怀。是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后人王文诰在《苏诗总案》中对这首词曾进行说明:
“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
也就是说,这首词实际上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这首词别致之处在于他用妻子思念自己表明自己对她的眷恋。可以说,别出一格,新颖独特。其实说到独特之处还有一个处,那就是上片,他用杨花与雪花对比转换,来说明离别的时间之长,离别日子里的深深思念。另外这里还巧用了一个典故,既契合了自己的环境,又典雅而富有深意。
这个故事来自《世说新语》,东晋宰相谢安曾和儿女讲论文章,不一会下起了雪,谢安就笑着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就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宰相听了大笑。后来,范云何逊又有诗曰,洛阳城东西,长作经年别。昔日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那么这里的绝妙之处到底还有哪些深蕴呢?我们接着再看上片。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这点明了分别的时间“去年”地点“余杭门外”,环境“飞雪似杨花”,家有娇妻幼女,大雪飘飘,本来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丈夫却要远行,这里就有了一层悲意,感伤。接下来苏轼用了对比更增加了这层离别的伤感,思念之心更表露无遗。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也点明了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在“家”环境“杨花似雪”,春已尽,而人未还,这表明了在家的妻子女儿,盼望了一个春天,却还没有已丈夫父亲的归来,春花落,春风远,人却在何方?这又怎么不能叫人百转愁肠,牵肠挂肚。通过对比,让人感到夫妻相互之间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又让我们想到了《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感的同时,又有了一层悲伤。他通过这种对比反复,贯穿上片,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感情的缠绵,幽深,不绝如缕,感人肺腑,又情景交融,如优美画卷。
下片写夜晚,妻子对月人的孤寂与神伤。“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丈夫不在身边,她想托月亮捎去自己的思念,卷起帘子,仰望星空,不知哪一颗是丈夫那颗星,又或者对着月儿说,托你问一声,夫君,你可还好吗?你知道我在想你吗?你知道我们的女儿也有多想你吗?可是月亮无言,风露却穿进屋来,一丝的寒凉,让我好不伤情。一句邀明月,让我感受不到李白的潇洒,却由于风露而多了一层伤心。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在这里,又有一个典故,姮娥也就是嫦娥。
《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嫦娥怜双燕,实际是说在思念自己的丈夫后羿,燕子双宿双飞,双双宿于梁上,而自己却不能,自己的后羿在哪里呢?苏轼在这里说这些,意思也就是说,妻子孤寂之中,思念自己的行役在外的丈夫。燕子都双双回家了,而远在外面的你呢,却天各一方,你何时回来呀?!在这里那种凄苦那种悲凉,怕只有妻子或丈夫自己才能知道吧!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沟通也难,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手机,无论在天涯海角,都能看到,听见。于是他们把分别看得重,把分别之后的盼归,看得也重,那种期盼,足可以让母亲望穿了双眼,让妻子望断了肝肠,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才能回还,他们也不知道在外乡流浪的人是否安康,而在外面的人也同样如此,思乡也注定成了古代永恒的主题。
当花开了又谢了,春去了又秋来,而人还有那里翘首以望,这是多么让人感伤的画面呀。苏轼在这首词里,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当杨花如雪,他走了,当雪似杨花,他还没有回来,于是妻子在一个个本该团聚的夜晚只能独自己仰望,纵然明月千里能寄相思,也代替不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唉,说多了都是泪!
好了,关于苏轼《少年游》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谢谢大家,再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思想感情_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赏析
苏轼在杭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词名篇,不仅写山水,写人民,写朋友,写歌伎,更写自己的亲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他给自己的年轻妻子的一首词,看这首词是怎么来写对妻子的思念的吧
-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_结合苏轼的一首诗,谈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重团聚、怨别离,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条件不便的古代,这种传统心理更为突出。诗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理想,会常常远离故土辞别亲友。而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才
-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今从师态度的不同_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下一句
传道受业 原文一:《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
诗歌鉴赏意象公开课一等奖ppt_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
-
诗经的翻译及赏析_诗经邶风终风翻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
-
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_诗经的发源地
诗歌的产生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曾说过:“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就是说,诗歌应该与“民生”同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
-
笠翁对韵云对雨雪对风_笠翁对韵地阔对什么
《笠翁对韵》作者: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
-
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是搜神记_搜神记是志怪小说还是志人小说
《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五十四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 古本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
-
蜀道难李白原文注音朗诵_李白的《蜀道难》朗诵视频
唐·李白《蜀道难》( 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
-
《蜀道难》李白 古诗_李白七绝诗四首
《蜀道难》 李白 (唐)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
-
蜀道难课文原文及注音_蜀道难原文及翻译注音赏析
课文的研读是个费心费时的事,需要大量的查找资料,细心地思考分析,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学一篇课文,它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_霜叶红于二月花全首诗
《霜降》 左河水 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天气渐寒始于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