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形成了“义”的思想传统。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利后义,避免“不义而富且贵”。孟子认为“义,人路也”,主张要“行天下之大道”,做到“舍生取义”,舍利取义。
人要“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荀子在继承并发展儒家孔子、孟子义利观思想的基础上,首先主张义利是人之两有,提倡兼顾义利;其次要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最后达到义利的统一。下面将从“义利两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三方面具体探讨荀子的义利观,告诉你该做怎样的选择。
一、义利两有
荀子认为义与利是人人所具有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去除人们的追求利益的欲求,尧舜能做到使民众对利益的欲求不超过对道义的爱好。尧舜虽然不能去除民众对义的爱好,但是能让民众做到好义胜过欲利。欲求和好利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和好利之心,人人都会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何以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劳而不敢求息者”,是因为义是后天对人的规定和人的价值所在,是人们所喜好的,以礼义对社会进行规范,达到足欲止争乱的目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明分使群,有礼义文理的规范,适应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人即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性的人,只有通过对人的欲求的规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如果顺着人的本性,又囿于社会物质财富的有限,会造成社会的争乱暴动。人贵在有礼义来规范,“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要反于性而悖于情来追求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因此,荀子认为利是人之本性所好,需要义的引导,利和义是人人所具有的,要兼顾义利,既要满足人的欲求,又要遵循礼义的规范。
二、以义制利
对于个人来说,“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先义而后利则荣,先利而后义则辱”。在利益面前要考虑到义,以义节制利,用义来规范人的本性所欲求的利益。还主张“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人欲求的越少,就会远离祸害,不辱身,践行道义也就会很勇敢。在践行义的时候,还要不避义死,“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人最大的欲求莫过于生,最害怕的莫过于死,然而有人竟然放弃生而死,并不是说他不想生而想死,而是他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就是说心中有所追求的道理。又说“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君子虽然害怕祸患,但是不害怕为了追求道义和践行道义而去死。对于君主和国家来说,“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好义胜于好利,国家社会则会安稳称为治世,如果是好利胜于好义,就是顺着人的情性,顺情性则无辞让无礼义文理之规范,人们欲望就得不到所养,最终导致乱世出现。统治者对民众和国家的影响很大,应该称为民众好义的表率。统治者好义,那么欲望就会有所养有规范;统治者重视利益,那么就会导致人们对利益欲望的追逐胜过好义继而争乱暴产生,社会动乱国家危亡,“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又说“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虽曰我得之,失之矣。”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要保持对于利益的克制,要权衡义利,以义克利,不避义死。
三、义利统一
荀子认为义利是人人具有的,利来源于人之性,在人之性面前,“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必须制礼义以化性起伪,以义克利,不避义死,而礼义之设要养人之欲,义不避利,达到义利的统一,既能养人之欲,又要践行道义。“荀子在指出义有其外在功利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义对利益关系及功利活动的规范和调节,多少已表现出统一义利的价位取向。”荀子重视义利两者,利是人性之欲求,义是对人性之规范,只有达到两者的统一,才能让人们既养人之性,又能以义止争乱。荀子继承了孔孟义重于利的思想,发展了孔孟要兼顾利义、义利统一的思想。从荀子的“不避义死”不仅可以看出孔子“见利思义”、“杀生成仁”和孟子“舍生取义”的影子,由此也可以看出与先秦儒家一系对义的重视。荀子的义利观既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礼义的重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的所养的问题,使人的欲求和义达到了统一,这就是荀子义利观的理论价值所在。
总之,荀子立足于“性恶”的人性根源和“争乱”的现实基础为礼义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从以礼释义的角度丰富了义的内涵,达到了仁义礼三者的统一。荀子的义利观也为个人和社会在价值取向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要重视义,兼顾义利的统一,使利处在在义的规范下,不伤人之性,成就人之道。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荀子说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这句话的积极意义是?_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先秦儒家形成了“义”的思想传统。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利后义,避免“不义而富且贵”。孟子认为“义,人路也”,主张要“行天下之大道”,做到“舍生取义”,舍利
-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正确的生死观吗_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宝贵的精神遗产。2010年5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刘东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时,谈到了中国近
-
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故事_舍生取义是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已经成为六国之首,秦王嬴政野心勃勃想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不断侵犯别的国家。在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但是燕国已经危在旦夕。 为了保全燕国,为了报复秦
-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句子_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是用什么方法引出的
舍生取义 孟子说:“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是我想得到的。二者不可能同时都得到,我便舍弃鱼而要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企求的;义,也是我所企求的。在二者不可都得到的情况下,
-
文天祥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_文天祥从容就义文天祥的品质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夜》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是爱国主义诗人,其才华曾得到南宋皇
-
菜根谭经典名句及译文_《菜根谭》精华10句
备注:因文章很长,故分为(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四部分,我将连续发布,请大家点击我的头像+关注,即可收藏学习。 “菜根”一词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
-
谋略经典书籍_最好看的谋略小说
第1部 《道德经》 老子 (中国·春秋 生卒年不详) 老子的谋略思想博大精深,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道德经》是一部真正的谋
-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ppt_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无论实行的新教材,还是新的考试信息,都告诉我们文言文的量在增加,占分比例也在加大。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在考试中极易丢分的试题之一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解释_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 荀子《劝学》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
-
高考成语题及答案解析2019_
2019高考成语复习:《先秦诸子选读》中成语整理 1.《论语》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见义勇为: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
-
苏轼是美食家_苏轼在美食方面的成就
如果要评选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除了欧阳修,还有一个名叫苏轼的。苏轼这个人,除了官做得一塌糊涂,整天遭人暗算之外,凡天下奇巧之事,几乎都能做到极致。 喜欢诗的人都知道
-
论语子罕松柏_论语读书篇
【共读内容】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导读学者】 孙悟湖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教授 梁中和 :四川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共读笔记】 杜英: 【论语晨读】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