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变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也有许多次,如王莽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变法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商鞅变法和这些相比,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一次从王国时代向帝国时代转型的变法,由商鞅变法确立的体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商鞅入秦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先秦人称氏不称姓,故其名为公孙鞅。后秦孝公封其于商地,号为商君,故史称为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学有所成后,便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那里做家臣。公叔痤病重的时候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希望魏惠王举国而听之。由于商鞅只是一个小小的年轻家臣,公叔痤要魏惠王把国政委托给这么个毛头小子,魏惠王当然不会听,反而认为公叔痤是老糊涂了。公叔痤见魏惠王不想听取他的建议,便又说:“如果大王不任用商鞅,就先杀了他”。事后,公叔痤把商鞅找过来说,劝他赶紧逃离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后来,商鞅因为听从别人的推荐,辗转来到了秦国。
在春秋霸业之中,秦国一直偏处西北一隅,在中原的征战中历来都不是主角。战国初期,中原人都看不起秦国,认为它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影响力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招募贤良,有意励精图治。
商鞅来到秦国后,开始向秦孝公进行游说。
说秦孝公以“帝道”,孝公时时睡,弗听;
后五日说以“王道”,善之而未用也。
复说孝公以“霸道”,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数日不厌。
商鞅终以“霸道”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于是君臣二人开始酝酿变法。但是,变法一开始便遭遇了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双方便在朝堂展开了论战。
甘龙、杜挚: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客观来讲,甘龙、杜挚的主张也是有其道理的,并非只要改革就一定是好的。当人民习惯了一种制度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对其做根本性的改变,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耗,给人民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其影响更甚。所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在战国那个大变革时代,商鞅的做法才更符合历史的趋势,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一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左庶长后来也成为了秦国二十等爵中的一个爵号。变法的核心就是“法治”和“耕战”。
一、 改革户籍制度
商鞅改革户籍制度,强制要求成年男子分家,推行小家庭制。史载: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明确家中如果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的,就要使他们的赋税加倍。其目的是要制造更多为国家承担兵役和徭役的户口单位。这条同样与儒家提倡大家族礼法的宗法制相违背,到曹魏的时候,朝廷便废除了这种“异子之科”,规定如果父亲不允许的话,儿子便不能分家单过。
二、 连坐和告奸
商鞅在秦国实行连坐和告奸制度。史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这种连坐和告奸制度在汉代受到了儒生的严厉批判,认为这种制度伤害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把邻居、什伍之间的互助友好关系变成了监督、检举和揭发等,显然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 发展生产
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史载: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复就是免除徭役(不包括赋税)的意思,即奖励农业劳动模范,以农为本。经商者及因懒惰致贫者,都要将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进官府做奴隶,以此来驱使人民都只从事耕织本业,并杜绝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四、 奖励军功和禁止私斗
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和禁止私斗来锻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强悍秦军。史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对于血缘上是宗室的子弟,如果没有军功,其名字也不能写进皇亲国戚的花名册中,相当于取消其宗室身份。目的在于建立功绩制社会。一切的社会待遇和生活享受,包括占有土地和房屋大小、衣着等级、役使奴仆的多寡等,都只根据所处爵位来确定。社会上的富商和大地主再怎么有浅,也不能越过爵位制度享受高等级的待遇。
秦法禁止私斗。在早期社会,血亲复仇是一种常态。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血亲复仇的,手刃仇敌被认为是一种孝道。商鞅则认为处罚犯罪是公权力,不能以私权妨害公权,复仇的权利属于国家公权范围,禁止民间百姓私斗。
变法的意义
商鞅首先通过户籍制、什伍制及告奸连坐等法律,把人民纳入官僚政府的控制之下。由此,秦国国君得以把他的权力覆盖到每一个秦国国民,这与周天子分封制下泛泛的控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通过鼓励分家、免除徭役和对经商及懒惰者“收孥”的政策,鼓励生产。最后实行军功爵制,建立二十等爵,平民可由军功获得爵位。破除了西周建国以来凭血缘宗法关系继承爵位的体制。杜正胜先生说:“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万民同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籍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份地位……军爵塑造新社会。”
《韩非子·定法》记载,“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商君书·境内》也记载,“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韩非子所说的首应该就是《商君书》里的甲首即甲士之首。关于甲士有多种解释,此处应该是泛指小头目、小军官,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爵位太滥和杀良冒功。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爵位,那么他上战场砍下一个甲士之首,回来便可以爵升一级,由此获得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田宅等和相应的社会待遇。当然这是针对低级爵位而言的,一甲首升一级,对于高等爵位则没有这么简单,会有各种各样较为复杂的要求。因此,秦国尚“首功”,东方列国称之为虎狼之秦。
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49年,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后,秦孝公迁都咸阳,升商鞅为大良造,开始全面深入推进变法措施。
第二次变法主要措施有:
1、由栎阳迁都于咸阳。中国古代有许多的迁都事件,如盘庚迁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迁都可以削弱旧势力,使新兴势力得以崛起,还可以使举国之民从怠惰中清醒过来,奋发图强,追求新的进步。
2、革除戎狄风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也就是说,当时秦国还有很多戎狄的不良风俗,如父子兄弟和他们的家室都睡在一间房子里,像东北的大通铺一样,十分不雅。商鞅把这些风俗都禁止了,在文化风俗上向中原靠拢。
3、废除百步为亩之制,以240步为亩,以百亩授一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这种亩的面积比较小,不能适应战国已经普遍使用铁器牛耕的生产力。商鞅便以240步为一亩(与赵国相同,三晋的大亩改革较早),实行大亩制度,于是便把以前的田界即阡陌封疆都拆除,重新划立边界。
4、建41县,通过县及乡里的什伍制度控制编户齐民。
5、按人口征收户赋(也称口赋)。
6、统一度量衡,使行政标准化。“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此外,据《韩非子》记载,商鞅还曾“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应该也是属实的。《商君书·靳令》中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蝨(虱)”,认为它们是六件危害国家的事。由此可见,商鞅在位的时候确实有可能实行过文化专制的政策。
变法的成效
任何一项变革在开始推行的时候肯定会遇到阻力,商鞅变法也不例外,包括利益受损的老贵族和不适应新环境的老百姓,上上下下都来过度告状,说的都是新法的坏话。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但等新法实行十年之后,老百姓就都适应了新法,并因为新法而生活富足,道不拾遗。老百姓都勇于为国家作战,而不再私自斗殴。商鞅变法策在秦国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理效果。
商鞅的结局
商鞅的变法事业是成功的,但其个人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所跳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刘向《新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秦惠文王老师,昔太子犯法,商鞅以虔代太子受过,施以劓刑)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王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改革必然涉及到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使一些人收益,一些人受害。旧贵族因变法而丧失权势,报复是必然的,但变法事业却因为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不可逆转。商鞅个人虽然死了,但新法却被新任国君继承了下来,并继续发展推行,使得商鞅变法称为列国变法中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并在实际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 上一篇:王者荣耀国际服上官婉儿叫什么_国服上官婉儿
- 下一篇:没有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为什么叫商鞅变法_商鞅变法之后还有什么变法
在战国变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也有许多次,如王莽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变法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商鞅变
-
商君书注译_商君书第二十篇
商鞅,一个众所周知的伟大政治家,其所领导的变法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一国由衰转强的同时有变更国体政治经济制度。其变法之深彻前所未有,崇古至今,古今中外无一人可与之匹敌,而其人
-
秦惠文王为什么恨商鞅_商鞅死后秦惠文王为何蛰伏四载
虽然大秦帝国中最后把嬴驷和商鞅弄得似乎和好如初一样,但毕竟是电视剧,不能拿来作为参考,真正的情况大家其实都能看得出来,嬴驷与商鞅不可能冰释前嫌,因为商鞅割了太子傅嬴虔的
-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翻译_史记列传部分读书笔记
商鞅原名公孙鞅,本姓姬,因为出生于卫国,是卫国国君庶出的公子,也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最开始投身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这么一个职位,公叔痤还未来得及举荐给魏王,就
-
商鞅变法城门立信_简要复述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卫国的公孙鞅,也就是商鞅,便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
-
商鞅变法涉及哪些方面_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哪家的思想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状态,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商
-
淳于姓氏的由来_余氏家族淳安
据淳安《武源於氏宗谱》记载:淳安於氏始于元末,派自江西婺源。 战国时秦国大良造公孙鞅(商鞅)封于商於之地,子孙以於为姓。汉初,伦任京兆尹,遂以京兆为郡望。於稀于元帝朝为御史
-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及赏析_古人励志名言名句史记
《史记》原文《太史公书》,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纪传体通史。总结历史“成败兴衰”规律的通史,还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死顺序_孙膑与苏秦张仪同时期?
文/邓海春 关于鬼谷子的身世的传说充满了传奇而又神秘的色彩,但事实上鬼谷子是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苦命人。他依靠虎奶长大又得世外高人指点学有所成后,欲将所学大展宏图不料四处碰
-
吴起为什么不灭了秦国_楚国为什么没有被吴国覆灭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 吴起是战国前期一个很著名的军事家,他帮助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镇守此地,创造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的出色战绩,还曾经一度以五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_王安石诗词作品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将其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紧密的结合,王安石一生作品颇丰,流传到现在的诗共有1531首之多。 王安石梅
-
王安石的写诗风格_王安石作诗风格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湖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