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三皇五帝是谁?_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

三皇五帝是谁?_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29 12:50:29
阅读: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个话,几乎妇孺皆知。那么,“三皇”都是谁呢?

“三皇”说的出现

关于“三皇”,能查到最早使用这个说法的古文献,应该是《周官》,或稍晚一些的《吕氏春秋》。

《周官》,传为周公所作,记录周代官制,归于《周礼》。但其与周初官制并不相符。据说,《周礼》是汉初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的六国文字书籍。后人,特别是今文学派,认为是西汉刘歆的托伪之作。近年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与《周礼》其他部分一样,所记录器物,与战国以前的名称一致。所以,认定此书当成书于战国时期;且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政治制度与官员配置。《春官﹒外史》曰:“掌三皇五帝书”。

书里没说“三皇五帝”都是谁。

《吕氏春秋》的《孟春纪》曰——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天地多么伟大呀,繁育人民而不炫耀都是自己的子孙,成就一切而不据为己有。万物承受天地的恩惠,得到好处,然而却不知道这些从何而来。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三皇”是谁呢?书里也没说。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吕氏春秋》,是秦王嬴政的“仲父”、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人写的。他公元前237年被嬴政免职流放,两年后自尽。就是说,这部书成书于公元前240年前后。

这两部书里,“三皇”说法最早被使用,其他先秦古籍中未见。

最早说到“三皇”具体指谁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曰——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改,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李斯他们说“三皇”是天皇、地皇和泰皇。

这是关于“三皇”具体指谁的最早记载。

先秦的庄子,曾说道一个“泰氏”,很可能与前面说到的“泰皇”是一个人。《庄子﹒内篇﹒应帝王》说——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庄子把“泰氏”排于有虞氏之上,应该指的是“泰皇”。

又,《庄子﹒外篇﹒秋水》云——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

后人考证说,“泰”即是“太”,亦为“大”。这个“大皇”亦该是“泰氏”或“泰皇”。

《庄子》一书,有托伪的嫌疑,但主要指外篇,内篇一般认为出自庄子或其后学,当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公元前350-前221之间。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稍晚于庄子的屈原,在《九歌》中说到“东皇太一”,并称其为“上皇”。

现代著名史学家童书业说,之所以叫“东皇太一”,是因为——

东方于五行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先,所谓“帝出于震”,在五行说支配下之宗教,东皇太一焉得不成天神中的最贵者。

屈原的学生宋玉,在《高唐赋》里说——

有方之士,羡门高羡上成郁林公乐聚毅,进纯牺,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

《文选》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太一”与“诸神”相对,“太一”为最上最贵之神也。

这恰好佐证了童书业对《九歌》的解释。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司马迁同时。他组织编写的《淮南子》,分别说到了“二皇”和“太皇”。其《缪称篇》云——

昔二皇凤至于庭,三代至乎门,周室至乎泽,德弥粗,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

这是说,二皇为三代以前之王。但其具有神性,《原道篇》说——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

在《精神篇》中,干脆就把“二皇”称为“二神”了。

《淮南子》亦说到“泰皇”和“太一”,称其可以“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显然也是神仙了。这本书的《地形篇》还说到,泰皇居于昆仑之巅,那里是众帝居住之所,泰皇住在最高层。

这就是从战国中期至公元前100年前后的汉初,“三皇”说的源起。可知此时,“三皇”,还比较含混且不确定的说法。

史学家杨宽认为,天皇地皇泰皇的“三皇”之说,起于太一出阴阳(天地)的宇宙起源神话。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三皇”说的演变

汉初开始,谶纬之学大盛。这些书中,对“三皇”的解释首次发生了演变。

第一个改变,是把天皇地皇泰皇中的“泰皇”,改为了“人皇”。最著名的,是无名氏所撰的《春秋纬命历序》。

这本书说,自开天辟地到春秋鲁哀公获麟,经历了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分为十纪,有过天皇十二兄弟,地皇十一兄弟,人皇九兄弟。其云——

人皇出焉,驾六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似类别,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辅,号曰握元。共治四万一千六百岁。

此书在武帝之后成书,书中“人皇九首”,即九个兄弟的说法,应来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九皇”之说。

顾颉刚、杨向奎等认为,“人皇”代替“泰皇”,是在西汉后期刘歆修正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天地人三统说”基础上形成的。“五德终始”,是讲帝王朝代,按土、木、金、火、水往复循环命定取代的;“三统”,则认为帝王是“天人感应”、天人相副。

这一次改变,为后来的更重要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其后的演变,从汉代开始,主要是 “三皇”变成了“五帝”之前的古帝。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说法,先说前四种——

第一,伏羲、神农、燧人。见:《尚書大傳》;《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禮緯;《曲礼正义》引《甄耀度》;《谯周古史考》等。

第二,伏羲、神农、祝融。见:《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引《礼号谥记》;《乐记正义》引《孝经纬﹒钩命决》等。

第三,伏羲、女娲、神农。见:《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曲礼正义》引《运斗枢》;《文选﹒东都赋﹒注》引《春秋纬﹒元命苞》;《吕氏春秋﹒用众篇、孝行篇﹒注》;《水经﹒渭水﹒注》等。

第四,伏羲、神农、共工。见:《刘恕通鉴﹒外纪》引或說。

以上四种观点中,均对伏羲、神农属于“三皇”没有异议。这是因为《易﹒系辞传》云——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

《战国策﹒赵策》亦云——

宓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伏羲和神农属于“三皇”,是有先秦典籍依据的。

把燧人列入,依据的则是庄子和荀子。

庄子《缮性篇》说——

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消淳散朴。

其《至乐篇》又说——

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

荀子《正论篇》说——

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

按庄子和荀子的说法,燧人在黄帝之前,因而被一些汉儒列入“三皇”。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把祝融列入“三皇”,大概是依据《书﹒吕刑》,其曰——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后人考证说,“黎”即“犂”,指祝融。他是绝地天通、分人神之界的人,自然可以进入“三皇”之列。

另外,《山海经》中亦说到祝融。《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庄子﹒胠箧篇》里,也把祝融氏和伏羲氏、神农氏并提。

把女娲列入“三皇”,主要依据的是《楚辞》、《山海经》和《淮南子》。一是她与伏羲大约是兄妹关系;二是她在传说中抟土造人,以其资格,可以列入“三皇”。

共工列入“三皇”,一是《左传》中,把其与炎帝、太皞并列;二是《世经》坚持说伏羲、神农、共工是“三皇”。后人说,《世经》是西汉刘歆伪造之书。

除以上四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因一般都赞成黄帝为“五帝之首”,这个说法,当时影响力不大,但在汉代以后,反而成为定制式认识。“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唐代在京师立庙祭祀;元代成宗元贞元年,诏令各州县均须立庙通祀此“三皇”。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道教对于“三皇”的修改。

东汉末年开始,道教发展迅速。其在自己的宗教理论和诸神架构方面,也逐渐完善。其中之一,就是构建了自己的“三皇”体系。

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组。初期的“三皇”,还具人形。中期“三皇”,则变为人面蛇身或龙身,有一种说法,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期“三皇”, “天皇”为人首蛇身,即为即伏羲;“地皇”亦为人首蛇身,即女娲;“人皇”为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石刻画像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开篇。他在五帝本纪的最后说,主要是年代太久远了,材料也非常欠缺,因此他反复考证,还亲自去田野考古,选择了最可信的材料(雅言),才把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开篇。

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黄帝之前的人和事,史料不足,多为传说,所以不作为历史来看待为好。

关于“三皇”,《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看法是——

中国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是随着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经过战国秦汉数次对古史传说的综合整理而逐步形成。

虽然有些并非实有其人,凝聚在每个名号中的事迹,也是出于后人的整理,然而以伏羲、神农、燧人等为代表的生存技术的进步,如从靠采集、捕捉小动物为生到能够猎取大兽、发明原始农业,从生食到学会用火乃至人工取火等,确在中华大地发生过;……这一古史系统尽管是后人总结归纳的,却包含了真实历史的影子。

这个判断,比较客观。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