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关于三国演义以下哪种观点是错误的_《三国演义》中哪个情节是符合史实的()

关于三国演义以下哪种观点是错误的_《三国演义》中哪个情节是符合史实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02 12:35:36
阅读: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一直在古典小说领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而小说中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等经典桥段,也成为了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地方。不仅如此,《三国演义》更是堪称为一部古代战争百科全书;纵观全书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也是无一场雷同。可有意思的是,这么一本战争史诗巨著,当中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1、关羽与黄忠的关系

自从刘备打下了益州,他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野望。曹操要称魏王,他便自立为汉中王,意为要做第二个刘邦。在官职方面,刘备便沿袭了汉朝传统的制度,分封了四方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关羽晋为前将军,他本来应该很高兴;但事实上,关羽却感到十分不爽,因为他和黄忠并列成了五虎上将。在关羽心中,他是瞧不起黄忠的。正因如此,关羽才会耻于跟黄忠并列。这件事在正史中亦有记载,见于《三国志•费诗传》。为了安抚关羽,刘备特意派了费诗前去游说,这才让关羽平复了怒火。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那么小说中的矛盾在呢?见于长沙之战,关羽与黄忠之间的大战。这场战斗,可谓是精彩绝伦,不仅描绘出了黄忠大义凛然、知恩图报的性格;更是体现他武艺高超,又善于射箭的过人本领。罗贯中的本意,无疑是很好的,黄忠这个未来的五虎上将,便活灵活现地体现在了读者眼前。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但有一点疏忽的是,黄忠在长沙之战中,与关羽战斗了几次,其实已经让后者为之折服了。论刀法,黄忠老而弥坚;论射箭,黄忠又技高一筹,且黄忠高尚的品格也让关羽为之动容。关羽心气高不假,但他的确在战后表明了对黄忠的尊敬,甚至将其放到了与自己同一个水平之上。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但关羽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一个惊人的转变。他对黄忠的态度,由尊敬转变成了轻视。关羽是读圣人书的,他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这样念头,而且在这段时间中,两人并没有发生过争执或者是矛盾。试想一下,黄忠得到了关羽的认可,后者又怎么会突然翻脸不认人呢?由此可见,这无疑是罗贯中的一个失误。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二、不少人的年龄遭到淡化

《三国演义》这篇巨著,有些细节其实并不值得推敲,比如年龄这个大问题。在众多三国人物里面,其实有不少人的年纪得到了混淆,比如赵云、廖化,甚至是关羽胯下的赤兔马。赵云出道之时,投身于公孙瓒下,曾一枪击败了袁绍引以为傲的大将文丑。正因如此,他反而有了一个“少年将军”的称号。到了小说第九十二回,赵云老当益壮,独战韩氏父子四人,并刺死了其中一员。演义中给出的说法,是赵云年过七十,依然老当益壮。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在参与了第一次北伐之战后,赵云便病逝在了家中,享年76岁(公元229年)。如果按照这个时间逆推,袁绍追击公孙瓒是大约是在公元191年到196年左右。尽管时间不是很明确,但也差不多可以看到,赵云在投入公孙瓒麾下之时,便已经有三十岁左右了。如此一来,又岂能称之为“少年将军”。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倘若赵云二十出道,那么他在五十岁左右击败韩德父子,倒也是在清理之中。不难发现,罗贯中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出一个完美的武将形象。少年成名、兢兢业业、未曾一败、老当益壮,赵云的武将生涯似乎就像开了挂一般。或许作者本意,也是为了弥补历史上的赵云甚少参战的遗憾吧。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另外,年龄成谜的还有廖化和赤兔马这两位“寿星”。以小说提到的,廖化参加过黄巾贼,又当过山贼,在投奔了蜀军后一直勤勤恳恳,直到蜀国灭亡,廖化才病逝在了迁居洛阳的路上。小说中的廖化,可谓是三国时代的见证者了。但唯一的问题在于,黄巾贼起义到蜀国灭亡,足有一百多年,廖化作为一员经常上战场的武将,他又岂能活得如此之久?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无独有偶,关羽胯下的赤兔马亦是如此,从董卓祸乱长安开始,到后来亡于东吴,赤兔马也走过了好,几十年的时光。且赤兔马之死,是为绝食自尽,也就是说,赤兔马还能再活一段时间,此马莫非神马也?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三、诸葛亮的智谋令人尴尬

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名气,因为他看上去很“忠心”。但自从小说问世以后,诸葛亮在世人心中便逐渐由一个“忠臣”转变成了一个“智者”。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样一位妖人,自然是一位全才。但过犹不及,诸葛亮的前期表现得有多亮眼,他后期的失败便有多么扎眼。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诸葛亮懂天文地理,他曾借此“草船借箭”,狠狠戏耍了一番周瑜。但上方谷一战,诸葛亮本可以用大火将司马懿歼灭在谷中,可惜却功亏一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挽救了司马懿。倘若诸葛亮真的能准确预测到天气,他又何须放过司马懿?要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以性命做赌注,可见他对天文知识的自信心。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让一场大雨破坏了自己的计划,当真是荒谬不已。


《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矛盾之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不合情理


诸葛亮擅长谋略、长于奇谋、又能窥测人心,按照这样的水平,诸葛亮发动北伐之战,本应该是很顺利的。就算不能百战百胜,至少也能从容而去。但事实上,诸葛亮能取得一开始的成就,打了天水三郡,其实靠的还是出其不意。后来小说中的无能之辈曹真赶到,虽然屡战屡败,但也阻挡住了诸葛亮的进程。奇怪的地方在于,诸葛亮有这个能力迅速进军,他为何要按兵不动,最终丧失了先机。难道,诸葛亮是在故意等司马懿这个敌手吗?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