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之职。又凭借着他过人的军事天资和谋略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与喜爱,他们俩人时常一起讨论军事谋略,甚至时常从白天到黑夜,俩人忘乎所以。
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虽然马谡为人言语浮夸超过其实,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气这是不可置否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就以其过人之才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使诸葛亮在南征孟获中大获全胜。
马谡用计失败
马谡纸上谈兵用的是韩信的计策,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马谡的守街亭却失败了。身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战役,结果却是一胜一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其实两者在战术上都有共同点,都是先断了自己的后路,让自己的军队只能向前和敌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韩信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在井径口背水而战时说的话;“人的潜力只无限的,有时候有了退路反而会让人胆怯,一直在想着不胜利没关系,但是把后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时候也想这么做,但是他没有背靠水,而是靠着山,违背诸葛亮靠水扎营的军令。他想制造军队危机感,想效仿韩信活捉赵王。
但是他没有考虑时代环境,在秦末时期,是最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大修长城死伤数十万,项羽埋了二十万秦军,白起将数万战俘沉入江中……在那个年代,投降的军队是没有好下场的,都是死路一条,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战,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之后继续死,所以他们会拼命。
来看看马谡在的三国时期,这是重视人才和军队力量的时代,除了董卓之外,几乎没有出现杀战俘的事情。而且像孟达这样的人可以几次降而复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阵营里活得风生水起,所以这一招对于马谡带领的士兵来说,没有威慑力。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三国时著名的战略要地。其山势高耸,悬崖陡峭,最狭窄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往今来,大大小小无数恶战在此发生。
话说刘备去世之后,刘禅刘阿斗登基。因为先父临死之前千嘱咐,万叮咛,所以刘禅对诸葛亮尊敬有加,政治军事,大小事务,都要请教诸葛亮。蜀国境内休养生息,不几年后就国泰民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并没有偏安一隅,心中常常回响起刘备遗志。建安六年,诸葛亮厉兵秣马,率蜀国大军北上伐魏。一路之上,蜀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的沿途百姓人心。于是每仗必胜,魏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魏明帝得知后寝食难安,后来手下有人说张郃熟读兵法,可敌蜀军。于是魏明帝派张郃率大军前去抵抗。诸葛亮深知张郃用兵如神,非等闲之辈。于是派出得力战将马谡出战。
谁知蜀军久无败仗让马谡十分轻敌,他认为区区张郃完全不必放在心上。王平曾在魏国效力,深知张郃之勇猛,于是劝马谡万万不可轻敌,但马谡完全没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王平过分多事,他斥责王平道: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我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有见过?需要你来教育我?
王平只得作罢。自古骄兵必败。马谡当然也是如此。张郃大军压境之后,断掉蜀军水路,马谡被困,援军无法赶到。后来自己率领几人杀出一条血路逃出。不过,他还是没有逃过军法的处置。
- 上一篇:三国马谡是谁_新三国马谡死于哪一集
- 下一篇:水浒传第十四回摘抄_水浒传第十六回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