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一个有名的悲剧故事。马谡不听指挥,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论律当斩。诸葛亮也自贬三级,承担了领导责任。
诸葛亮的领导责任,不在临阵指挥上,而在任命干部上。《三国志》记载:“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军在前。”也就是说,诸葛亮任命新人马谡当先锋,是在“力排众议”的基础上的。
而且,我们不要忘了,刘备去世时,还特意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此,诸葛亮“力排”的“众议”中,还包括刘备的意见。
所以说,诸葛亮在马谡的使用问题上,是比较固执的。
那问题就来了,诸葛亮为啥一定要提拔马谡担任先锋呢?是他一时的头脑发热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任命马谡担任前锋,有两条浅层次的原因,三条深层次的原因,这五条原因,让这次任命看起来合情合理。
我们先说两条浅层次的、比较表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马谡这个人还是比较有才华的。
《三国志·马谡传》 记载,“(马谡 )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雄才大略,能让他“深加器重”的人,一聊一整天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马谡有文字记载的人生高光时刻,是对南中叛乱问题提出了“攻心论”。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讨伐南中叛乱,马谡献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对南中叛乱采用了镇压加怀柔的政策,赦免孟获以收服南方少数民族的人心,这就是小说中的“七擒孟获”。
马谡这个建议,成功地解决了南方少数民族反复叛乱的问题。史书记载,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方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马谡的这个谋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因为当时的的思维定式是“殄尽遗类”,用武力镇压甚至搞屠杀来对付少数民族,所以说,马谡的这个策略是一次认知升级。
当然,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会觉得马谡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有明显的短板,换句话说,就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不过在当时,这个策略确实显示了马谡的才华。
第二个原因,是马谡和诸葛亮私人关系不错。
马谡是马良的兄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襄阳人士,老乡关系。《三国志·马良传》 记载,马良给诸葛亮写信时,称呼诸葛亮为“尊兄” 。古人写信的称呼是很正式的,不像现在我们见谁都叫“老铁”,所以裴松之在这里专门有个批注说,要么马良和诸葛亮结拜为兄弟,要么马良和诸葛亮有亲戚,所以马良才会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不管是哪种关系,马良和诸葛亮私人关系很密切,这是确定无疑的。
马良夷陵战死后,诸葛亮很照顾马谡,所以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马谡临死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 “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说两人的关系是“父子关系”。或许有人说,这辈分不乱了吗?一点也没乱。古人“长兄如父”,马良是马谡的兄长,而马良又称诸葛亮为“尊兄”,那马谡说他和诸葛亮关系如同父子,也讲得通。后来诸葛亮杀马谡时几番流泪,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人关系,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领导用人时,都会有亲疏之分。何况,诸葛亮看来,马谡很有才华,更没什么可说的了。
但有才华、关系好,都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诸葛亮重用马谡,还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个原因,符合蜀汉一贯的用人原则。
讨论蜀汉的用人政策,需要先理清蜀汉政权中的势力划分。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观点不一,有人把蜀汉政权的人才分为五种势力,有人分四种,有人分三种。咱也不是专家,怎么容易说清楚就怎么说了,所以暂时先把蜀汉政权的势力分为五种:草莽势力、荆襄势力、东州势力、益州势力、外附势力。
第一种,草莽势力,或者说刘备嫡系。草莽势力是刘备涿州起兵到投靠刘表之前的队伍,我们所熟悉的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都属于这个势力。这些人和刘备出生入死,人数不多但身份特殊,在蜀汉政权中大多都位高权重。草莽势力以武夫为主,缺乏谋士,属于一个有勇无谋的集团,所以刘备到了荆襄后,特别注重争取士大夫们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所代表的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荆襄势力。
第二种,荆襄势力,是指刘备寄寓襄阳时,所吸收荆州这片区域的人才。除了诸葛亮外,还有庞统、蒋琬、费祎、马良、伊籍等人。荆襄人物不但人多势众,还在刘备集团中充当智囊团的角色,是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比如诸葛亮,庞统,蒋琬、费祎都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
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刘备入川后投降刘备的士人,分别为东州势力和益州势力。东州势力,包括刘焉进入四川时跟随他的人才,还有刘璋统治四川时来投奔的人才,代表人物董和。益州势力,是指益州土著士人,代表人物谯周。
第五种,外附势力,指的是投靠刘备的实力派,他们通常有自己的部曲,典型人物包括马超、魏延、霍峻等。这部分人物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马超投降刘备,成都震降;魏延骁勇善战,为刘备镇守汉中;霍峻数百兵力独守葭萌一年,挡住了刘璋的一万大军。但在蜀汉政权中,这些外附势力爵位高,权力小,挣得多,说得少。比如马超,投靠刘备后,一直过着明哲保身的生活。魏延稍微好一点,为刘备所重用,但他始终没有进入蜀汉的权力核心。
理清了这五种势力,我们就可以说蜀汉的用人原则了。蜀汉的用人原则简单说,就是易中天先生说的“后来居上,不容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方”这十六个字。详细说,就是草莽势力和荆襄集团是政权主体(后来草莽势力死得差不多了,荆襄集团一家独大),东州集团是拉拢对象,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外附势力,马超、霍峻死后基本可以忽视,除魏延外都没什么作为。
这个用人原则,从《三国志》中两个记载可以看出来。
第一个,是刘备领益州牧时,“诸葛亮视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手下重用的,几乎都是荆襄人士,其中只有法正、马超、许靖例外,而法正引刘备入川,差不多可以视为刘备的部下。而董和、李严、黄权等东州、益州势力,都要靠后站。
第二个,就是刘备临死前托孤,首辅诸葛亮,次辅李严,就是利用李严和东州、益州集团都有关联的身份,同时再次重申了“荆襄为主,拉拢东州,防范益州”的用人原则。
另外,这个用人原则,从后来历史的发展,也得到了应验,这里不细说了。
这时,我们再回到马谡身上,就会发现他身份的特殊性:他有圈层优势,是荆襄集团中的佼佼者,这也是他被提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小说中,诸葛亮一出山就指挥了刘备集团的军事行动。但真实历史上,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参与的军事行动并不多,入川、击败刘璋和汉中之战,刘备先后以庞统和法正为谋士,诸葛亮主要负责后方的行政和军需,和西汉丞相萧何的作用差不多,甚至不如萧何。
刘备死后,受到托孤大任的诸葛亮,才真正地做到了人尽其才,才真正地开始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想一展抱负,诸葛亮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所以,有学者提出,诸葛亮不听丞相长史王连“(南中)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的劝阻,以“诸将才不及己”为名亲自南征,就是为了打个大胜仗,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掌控军权。考虑到诸葛亮之后的北伐,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在军队重要位置上使用自己的亲信马谡,在诸葛亮看来,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诸葛亮在给自己找接班人。
诸葛亮提拔马谡时,自己48岁,马谡39岁。考虑到诸葛亮54岁时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听众人意见,坚持要提拔马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给自己寻找接班人。
诸葛亮的身体很可能不是特别好。《三国志》裴松之引《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问蜀汉使者诸葛亮平时生活情况,使者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噉食不至数升”,干得多,吃得少,身体情况肯定不是很理想。还有人说,诸葛亮指挥三军坐车而不骑马,不是讲排摆POSE,很可能是也是因为身体不好。
如果这种推测属实(其实就算诸葛亮身体不错,50岁左右也该物色接班人了),那么诸葛亮加快提拔马谡就可以理解了。上面我们说过,马谡是年轻,有才华,既是诸葛亮亲信又是荆襄集团的人,属于一个特别完美的接班人选。但诸葛亮也知道,马谡如果要接班,他的资历是不够的,难以服众,所以他让马谡独当一面,希望马谡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增加说服力。可他没想到,马谡直接考砸了。
诸葛亮急于找接班人的想法,在收姜维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来。在得到姜维后,诸葛亮非常高兴,给别人写信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其人 , 凉州上士也。 ”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
不过,对待姜维,诸葛亮可能吸取了马谡的教训,不再拔苗助长,而是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 六千人”,就是先给少量兵力练手,“毕教军事,当遣诣宫,勤见主上”,然后再向刘禅推荐。
说到这或许有人要问了,姜维也不是荆襄人士啊,这是不是不符合蜀汉的用人原则呢?姜维虽然不是荆襄人士,但他也不属于东州和益州势力,属于可拉拢的范围,而且,姜维年轻,可塑性强,诸葛亮可能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把他培养成军事方面的接班人,成为忠于蜀汉政权的干将。
而且,杀了马谡之后,这时候的诸葛亮,在军事接班人的问题上,真的也没有太多选择了。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易中天:《品三国》
刘蕴之:《略论诸葛亮违众拔谡的原因》
白杨、黄朴民:《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
张寅潇:《从蜀汉派系斗争看马谡之死》
- 上一篇:我是大哥大漫画大结局_
- 下一篇:三国马谡是谁_新三国马谡死于哪一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三国马谡是谁_新三国马谡死于哪一集
马谡是蜀汉的官员,不过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诸葛亮的学生,一直跟随诸葛亮,诸葛亮有些事情也会问马谡的意见,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非常赏识的人。 虽然马谡智谋过人,但是也有一个致
-
马谡失败的根本原因_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一个有名的悲剧故事。马谡不听指挥,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论律当斩。诸葛亮也自贬三级,承担了领导责任。 诸葛亮的领导
-
新三国演义1—95集在线观看_新三国演义在线观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一幕 蜀国 台上一侧预先放一桌一凳,诸葛亮从对面登场,一手持羽扇,另一手拿一台签——上书“诸葛孔明”四字。 诸葛亮: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事件_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名称和主要人物
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其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关羽诛颜良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部下所为。 关
-
除了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还包括_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
-
三国诸葛亮斩马谡故事_诸葛亮泪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让马谡去统领军队,在非常关键的时候马谡却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事先安排制定的部署,则是自己决定把军队驻扎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_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了马谡
刘备临死之前,曾经告诫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似乎将刘备的谆谆告诫当作了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就出去了。韬光养晦已久,至关重要的首次北伐,诸葛亮就重
-
三国时期的马谡怎么读_三国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现代电视剧“三国演绎”中称呼马谡的不多,常常称呼为幼常。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官员,电视剧中幼常是诸葛亮所器重的人才,常常跟随诸葛亮左右,因为幼常这个人好论军计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马谡没死蜀国不亡
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元气大伤,人才凋零,人才断层也,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马谡终于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开始崭露头角。马谡年轻,有才,军事理论素养很高,心胸也很宽广,没有和谁结怨
-
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_三顾茅庐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
新三国:刘备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光靠诚意,最要感谢陶谦 嗨喽,大家好,我叫永琪,在三国中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因此
-
诸葛亮不重用魏延_诸葛亮设计杀死魏延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大乱世时期,这一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征战。战争在这一时期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晋朝一统三国之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彻底的消失。
-
曹操进攻徐州后谁成为陶谦做客前去劝说曹操_陶谦几次要求刘备担任徐州牧
徐州此地,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徐州多次易主,经过了陶谦、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刘繇等人的统治,而最开始的统治者陶谦,我们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个老迈平庸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