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或许有时不再把家族意识、家族观念挂在嘴边,但在内心深处还是重视着自己家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这些从老一辈甚至是几代之前的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忠告和建议,依旧是我们行为处事的标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家训,以及它的历史和发展。
先秦时期
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家训就已经开始出现萌芽。
西周时期,周王室统治阶级开始重视礼法制度,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宗法分封制度,并形成了自上而下严格的家族等级。
他们在思想上逐渐发展,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要和上天的旨意相契合,在《诗经·大雅·文王》中记载到:"无念尔祖,幸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在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上古时期就已经重视家族成员的教育,并要求他们谨言慎行。
在《尚书·无逸》中记载到:"言者古昔必称商王者,时之近也;必称先王者,王之亲也。举三宗者,继世之君也;详文祖者,耳目之所逮也。深磋永叹,其意深远矣!"从文献、思想角度来说,《无逸》标志着家训的形成。
在这一时期,家训的主体是王室贵族,在家训中,政治上的要求和告诫较多,政治意味也比较突出。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严密的宗法制逐渐松动,每个独立的家庭也逐渐从庞大的家族体系中脱离,不再是以十分密切的大家族,重视自我与个体的意识渐渐苏醒。
在此时,家训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治告诫,而是更多的突出个人色彩。家训的主要内容为修身齐家,不再是如何治理国家。士大夫的崛起,私学的盛行,人们开始重视教化,学习《诗》、《书》、《礼》、《乐》,如孔子曾经对其子伯鱼说到要学习《诗》、《礼》,文献记载到:"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这个时期,人们重视礼仪、重视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在家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封建国家。
在这一时期,秦始皇实行一项焚书坑儒的政策,禁止民间私人藏书,对文化进行限制,因而保留在秦朝时期家训中仁义道德的内容较少,在法律层面上对人们的约束就相对较多。
在出土的睡虎地竹简中,有这样的内容:"父盗子,不为盗","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毙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因为这些属于"家罪",官方不予受理。从这些简牍中,可以看出秦朝法律对于保障家庭中父权的至上性,这样家庭、家族在父权的管理下很容易保持稳定,不会疏远血缘关系。在家庭伦理中,孝观念是第一位的。"殴大父母,黯为城旦春""免老告人以为不孝,渴杀""鱼执勿失",子孙如果对父母不孝,父母就可以授予官方治罪,官方也会照办。在社会上,如果偷盗他人、伤害他人等,也都会被治罪,这是用法来使人从善。在这一时期,法律对人们的约束多于家训中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指引。
汉代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上层统治阶级不再实施严格的限制,而是鼓励人们修学向善。儒家文化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也开始重视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视。
在家训上,对于修身、齐家等方面的内容也渐渐增多。 在西汉时期的士人家训主要方面是修身,以孔臧《与子琳书》、《与侍中从弟安国书》、司马谈遗训、韦玄成《戒子孙》、刘向《诫子欲书》为代表,涉及到立身有志、勉学读书、师从贤人、继先人事业、谨慎守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儒家的伦理思想,期间有一部家训流传至今,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记载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师保固明孝仁礼义。"颜之推重视教育,他认为只有经过父母的教育、圣人的教化,才能使子女明白"孝仁礼义",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除此之外,他还提倡兄弟和睦、勤俭持家等观念。这些观念作为家训,对后世的家族教育影响深刻。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古代家训发展迅速,在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家训文化开始逐步大众化、并趋向成熟和繁荣。上至帝王、名门望族、富商巨贾,下至草根百姓、普通人家,都极为重视对家庭成员的教诫和训导,家训理论也渐渐成熟。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的家训《朱氏家训》,它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作为家训的核心,教育子女要遵守和践行儒家的道德规范,做一个君子贤人。在《朱氏家训》中记载到:"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家庭教育和家族准则,是儒家思想在家庭、家族生活中的条理化、具体化。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古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尤其是在清末,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加入了新的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日益高涨,出现了一批富有爱国情怀和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们在反帝反侵略的过程中,将国家独立、民族自强和某些西方近代思想观念融入传统家训中。
这一时期的家训数量增多,以《曾国藩家书》为代表,也明显表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对于修身齐家的重视。
时至今日,或许我们不再把具体的家训抄写下来,作为留给后人的训诫,但是每一个家庭的观念中都有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观念,或是家庭和睦、或是勤俭节约,这些美好的品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上一篇:牡丹花开富贵来对联_有关牡丹的对联中堂
- 下一篇:牡丹是国花的原因_牡丹花的观赏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_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或许有时不再把家族意识、家族观念挂在嘴边,但在内心深处还是重视着自己家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这些从老一辈甚至是几代之前的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忠告和建议
-
颜氏家训家庭教育_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者:洞见Hola 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玉不琢,不成器,父母不教育孩子,纵使是良质美玉,孩子也不会成长。 若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孩子就会变坏。 当今父母
-
颜氏家训教子篇全文及注释_颜氏家训治学篇
颜氏家训(一)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 序致第一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着诸子,理 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
-
颜氏家训的主要思想_颜氏家训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想让孩子赢在终点线,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现在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遵循的原则。 很多父母 在孩子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教孩子背诗词、学英语 ,甚至更早的从孩子尚在腹中就开
-
关于劝学的事例近代_《 劝学》
在欺诈浮乱的今日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内外兼修。古代人劝学,劝勉人们的除了荀子、颜之推、张之洞外,战国时期的尸佼与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 提起《劝学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
-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出自哪里_木不雕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
-
诗经作品赏析_诗经诗歌赏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11首,其中6首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 容。剩余305首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的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本文乃楷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诗经》的知识。
-
诗经雅篇内容_《诗经》之首篇是《 》
篇篇经典,翩翩《诗经》 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 和我一起朗声而读 小雅·雨无正 浩渺的苍天啊, 你不常赏赐恩德。 却降下死亡与饥馑, 戕害四方诸国。 你这苍天狂施暴虐, 从不考虑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_孟尝君门客三千体现了什么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是个齐国公族,他的父亲田婴曾经是齐国的宰相,田婴死后,田文就成为了齐国的宰相。孟尝君在战国时期的名气很大,几乎超过了他的君王齐闵王。为什么
-
苏秦时代秦国君主是谁_历史上真实的人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有四个非常杰出的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韬略,苏秦和张仪则学习游说之术。这四人学成后,都成了
-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_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焦点话题。北宋中晚期的焦点就是王安石新法(也称为熙宁新法、熙丰新法)的废立问题。 从熙宁二年(1069)开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陆续推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