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十四回序
第十四回写到“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情景,有批语暗示:“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甲回前批)。如果说小说其它地方往往多从“贬”的角度(脂批所谓“春秋笔法”)描写宝玉的话,此回才是风度翩翩的大家公子宝玉的本来形象、真实写照。一如批曰“这可是宝玉本性真情”(第三回甲旁)!“宝玉路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第十五回甲回前批),那些“玩劣异常”、“极恶读书”、“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等语(见第三回)不过是别人对他的一种偏见而已。尤其是第三回“批宝玉极恰”的《西江月》二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词后脂批马上提醒:“当设想其像,合宝玉之来历同看,方不被作者愚弄”(蒙夹)。而之所以用“反语”贬者,“盖小人口碑累累如是。是是非非任尔口角,大都皆然”(第三回甲旁)!即使今日,《红楼梦》相当一部分读者受这种影响,恐怕心目中的贾宝玉也不过如词中所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必须将“反语”反过来,才符合作者以“贬中褒”(见第八回甲眉)苦心孤诣写宝玉的初衷。
暗线的宝玉既是胤祯化身,便如北静王水溶所言,他正是名符其实的“龙驹凤雏”(第十五回)!只是不幸“英雄每入小人缘”(第十五回戚回前批),致使胤祯与皇位失之交臂,所以作者用“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来形容他,某种程度上这又是对他“极恰”的评价!
第十四回“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同回眉批),作者“却从闲中,又引出一件关系文字来”(第十四回旁批)。什么“关系文字”?偏偏选第十四回(胤祯排行十四)而写“宝玉正文”,作者有意乎?无意乎?不得而知。但于此回后,尚有一句异常重要的特批可能显示某种暗在“关系”:“作者不负大家后裔”!因涉及作者身份,留待下篇分析。
种种迹象表明,作者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奇特“关系”和手段,从而为他“良工苦心”、“惨淡经营”(第七十一回戚回后批)的暗线更好地服务!
第十二节、甄宝玉和甄家
与康熙帝的形象类似,胤祯除贾宝玉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真实”、更纯粹的影子,就是“甄家”的甄宝玉,只不过他完全是贾宝玉的镜像,甚至连心灵都彼此相同(参见第五十六回)。奇妙的是,即使仅就正面而言,也大可将二人合二为一。作者本以甄宝玉“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第二回甲旁)。贾宝玉是“假”的,他的背后有个“真宝玉”存在,甄宝玉便暗示和象征着真正的、真实的“宝玉”——胤祯!
其实,甄宝玉的出现除上述意义外,之所以重要,主要还在于“甄家”这个特别背景。书中许多“关键”描写,都会有“甄家”二字出现在旁。为什么?脂批提醒我们:“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第十六回夹批);“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第二回甲眉)。可见“甄家”极不寻常!
第一回写甄士隐处,脂批批其姓曰:“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甲眉)。通过借“音”,暗使同姓的二者发生某种联系,实则同为一人所化。与其说借“音”,毋宁说借“人”。后文再及。“甄”即“真”,仍无法理解“甄家”如何“关键”。我们注意甄宝玉之父“甄应嘉”一名,是否另有深意?不妨大胆假设,将姓名前二字颠倒,并取谐音,即可读作“胤祯家”!略作调整,便成惊人吻合!那么,“甄”即“祯”,“甄家”即是“祯家”(其原名究竟是“胤祯”还是“胤禵”,专家曾有争议,“甄应嘉”的出现可为原名“胤祯”甚至其形象存在于暗线提供有力佐证),其“大关键”处已不言自明。正面写“甄家”在“江南”只是一个幌子,胤祯府定然不会离开京城。真是不可思议,贾宝玉虽身在贾府,暗里却是“甄(祯)府”中的真正主人!第二回写“甄家”是“富而好礼之家”,批称“只一句便是一篇家传”(本回甲眉),可见明写贾府,暗中实为甄府作传。但由于府主的特别身份,甄府发生的事必然会与宫中大有关联(参见后文)。
书中记“甄家”职任“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第二回),尽管“此衔无考”,只因“寓怀而设”,或可“置而勿论”(同回甲旁),但“钦差”者,本指由皇帝指派或特命外出办理重大事务的官员,以此比拟康熙授予胤祯的“抚远大将军”一衔以及派往西北前线处理军机要务之事,也无不“暗合针对”。
如此“真真(甄)假假(贾)”、“虚虚实实”(见第八十回夹批),我们既然对于人不能“写一人即作此一人”,对事也同样不能写一事即作此一事。“九曲八折”、千变万化之《红楼梦》,就其正面而言,到最后又能剩什么是“真”的呢?!
一个普通“甄”姓,明是“真”,暗是“祯”,如此“一笔作三五笔用”(第四十二回蒙旁),真不知作者“胸中有多少丘壑”!一个小细节,竟如此“包藏含蓄,文字之中莫能量也”(第四十六回回前批)。
关于“甄家”,如果回想前篇中的“送宫花”,花袭人被“送”到宝玉身边,而最终实际是“送”到了“甄家”,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而后文“甄家”还会在更重要的暗线情节中惊现。
另外,本节既谈到胤祯与甄宝玉的深层关系,还应简要补充一点,其实书中除甄、贾二玉外胤祯可能还有一个更特别的象征性身影,那就是第十四回末出现的北静郡王水溶。虽然脂批没有明确暗示,但从水溶的“王”者身份,从他与宝玉的惊人相似以及他们的互敬互慕、一见如故,更从作者对二人刻意所做的细节对照(详见原著),应不难有如上体会,也足见作者塑造郡王水溶的形象可能正是为了暗示宝玉背后的真实身份。
- 上一篇:龙涎香的形成_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