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为柳姓始祖,历代对其人记载较少,但柳下惠坐怀不乱众人所知,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无人知晓。有人说真,有人说假,有人说此女肯定奇丑,有人说柳下惠惧内,甚至还说柳下惠先生性无能,如今我们只能从历代所记载的文献中窥知一二。
“坐怀不乱”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柳下惠早孔子七十年,也就是说在此前便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说法,在孔子得知并说出“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时这个故事已经流传近百年。孔子是如何得知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无从查证。
元时的胡炳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柳下惠被孔孟多有赞颂但这只不过建立在言论上,在真正的史书上并未见到记载,因此从这点看来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待考察。
有另外的版本说的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在湿衣若隐若现下诱惑可想而知,柳下惠不是像别的男人趁其不备多看两眼,甚至背过身子大念“罪过罪过”,心里却意淫着,他急忙退出,任由暴雨浇注,可见其高尚。换一个角度想想,假使真有其事,这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俗话说的好“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不言,那么只有柳下惠和此女对外人道哉。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对于出现孤男寡女同宿一室,而且坐于怀中,止晓而不乱,无论事情的真假传出去被世人相信的可能性约等于零,而女子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待了一夜,此事传出肯定会大加宣扬,导致此女的德行败坏。那么此事会不会是柳下惠传出去的,如果是真的,那么这还真的是坏她人名节,可能还会被一些人嘲笑其“不解风情”,甚至会被认为是“性无能”。还有一可能便是柳下惠将这件事情记载了“日记”里,但纵观一些史书野史也未见记载。假使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有人会说可能是史料遗失,但无论怎么说,这件事确实无从查证。
这样看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有待质疑了,有人说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然后就找了一个人,这个人选恰好便是柳下惠,因此便有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但是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授”与“叫兽”等同的世界,我还是宁愿相信柳下惠坐怀不乱是真的,我宁肯相信某年夏日,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入门忽见一裸女正在拧衣,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由大雨浇注,而不是猴急地冲上去强行巫山云雨之事。坐怀不乱,就留给世人一片纯洁吧。
原标题:《再说柳下惠坐怀不乱》,选自柳育龙著:《焦岱史话》,2013年,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