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公元153年~208年),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献帝即位后曾任北海相等职,在任期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宣扬儒术,时称孔北海。但因抨议时政,言辞激烈,触怒曹操,被曹操杀害,株连全家。
成年后的孔融成为东汉末年一代名儒,文章写得漂亮,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的文辞,在孔融死后还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他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并称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但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身为儒士的孔融虽有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之心,却缺乏政治见识与军事才能。在任北海相时,他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待城被攻破之时,孔融自己逃走了,留下他的妻儿做了俘虏。
得罪曹操,全家被杀
由于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孔融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
曹操曾下令禁酒以节约粮食,孔融多次反对,还写了几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的故事。文章中还讽刺挖苦曹操说:如果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曹操对孔融很恼火,孔融却天天和朋友们在家喝酒,并以为杯中常有酒,就没有任何忧愁了。
更令曹操无法忍受的是,孔融忠于汉室,主张增强汉室实权,多次在公开场合让曹操难堪,严重激怒了曹操。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曹操不便对他怎样。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并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最终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违悖孝道”等罪名杀死孔融并株连其全家。
孔融被捕时,全府上下惊恐万分,而他的两个只有八九岁的儿子却镇定地像平时一样玩游戏。孔融恳求前来抓捕的官兵放过孩子。不料,两个孩子不慌不忙地说:“爸爸,您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鸟巢倾覆了,怎么可能有完整的蛋?”最终,孔融全家被杀。
孔融是在建安元年之末离开北海去朝中任职的。来到许都,他先是做将作大匠,后迁九卿之一的少府。起初他与曹操的关系还算不错,曾有诗赞操“从洛到许巍巍,曹公辅国无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发现曹操已将献帝架空,特别是建安五年那场宫廷血案之后,两人的关系便急遽恶化。最令曹操不能容忍的,也许是关于“酒禁”的争论。最终,“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曹丕便急不可耐地闯进信。信中有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说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曹操当然明白信里的意思,无非讽刺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就像古代肃樊哙解卮鸿门,非豚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饮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酺(pú)醩(zāo)歠(chuò)醴(lǐ),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曹操收到这封“论酒禁书”,当然要予以回答。今天我们已无缘一睹曹操的回信,但却能有幸读到孔融的“再答”。在“再答”中孔融说道:
“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过了一年多,孔融复拜太中大夫。其虽处“闲职”,却未收敛锋芒,而是高调处世,让“宾客日盈其门”;并且他还沾沾自喜曰:“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分明就是向曹操的挑战。更有甚者,兴之所至,他总要想起被王允砍了脑壳的蔡邕(即蔡文姬之父)。鉴于斯人已去,无法再生,他竟别出机杼,找了一个与蔡邕面目酷肖的“虎贲士”(即卫士),让其穿上蔡邕生前常穿的衣服,然后入席参加酒会……如此怪谲之举让曹操愈加不快,从而下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于是在《后汉书·孝贤帝纪》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孔融“罪状”被说成不忠不孝
说到这里,孔融的故事应该彻底结束了吧?但很遗憾,仍没有。因为孔融的“死因”是一个很大的谜团,这牵扯到犯人的“罪状”问题。史书上闪闪烁烁,似藏又露,令人费解。有论者认为,孔融是因为反对禁酒而被灭族的,但有意思的是,“罪状”里却压根没提一个“酒”字。在《后汉书·孔融传》里,倒是有着这样的记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召合徒众,预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立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容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名人介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
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
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注释
(1)居:指停留。(2)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3)过二:超过两岁。
(4)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
(6)妻孥(nú):妻子儿女。湮(yān)没:埋没。指丧亡。
(7)永年:长寿。(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11)幽执: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14)介,一个。(15)咫(zhǐ):古以八寸为咫。
(16)要:总要,总括来说。
(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19)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20)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26)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27)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28)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29)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30)首:向。
(31)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32)自:本来。
(33)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作品鉴赏】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此信名重当时,流馨千秋,妙不可言;其内容之丰富,语言之精粹,实乃一篇富有时代特点的旷世杰作。要而言之,其妙在以下四端:情沛,理充,言约,义丰。从风月不居到友道可弘矣是以情感动曹操。其中,有对人生易老、岁月如流的感慨,有对故旧日稀、知交凋零的哀叹,有对幸存者孤危悲苦处境的忧愁,还有对世态炎凉、人情日薄的愤激,这些都是从人类的通情共性出发,旨在让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曹公产生共鸣,使其伤时忧生悯乱重友的美德再度唤发,激发起对于当前幸存者和朋友的同病相怜和拯救之心。
这些情,既是对人类真情的再现,更是作者崇高的志趣、真诚执著而又美好的心灵的外化,它们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曹操果为所动,不久便发出制命,前去召见盛宪。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情辞动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出身、经历、思想、抱负和散文风格
从令之少年到弱路者矣重在说理,旨在以无可辩驳的道理使曹操从理智上接受盛宪的恳请。其理有三:一是盛宪有天下大名,足值一救;二是救盛宪,必招致天卜人才同往,这是匡复汉室之必须。这理条条服人,步步深入,对曹操自然非常重要。到此,表和理便都说透了。信的末二句既是必要的自谦,又是一个美妙的补充,既见出作者的人情练达、高深修养,又得古代文人互敬互重、互知互谅之美德,同时使文意更加完美,天衣无缝,真是一石数鸟,得一箭多雕之妙。
在语言上,此信受时尚影响,以四字句式为主,骈俪生花,但其言约意丰,简洁明快,极富表现力。而文中对于典故的驾驭更是要言妙道,其精粹典丽的造诣,让人叹为观止。
【名家点评】
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苏轼《东坡全集·乐全先生文集叙》)章培恒、骆玉明:文章从为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打动曹操,语言简洁,感情真实,恳切之中又不失身份,确可当体高气妙之评,却并无理不胜辞之病。(高波《最美的古典散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孔融是被曹操以什么理由被杀的_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献帝即位后曾任北海相等职,在任期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宣扬儒术,时称孔北
-
《列子》故事_《列子》有多少篇
推荐: 《本草》植物志之铁皮石斛:不求与天老,可求人长寿 文/丐丏 (一组道家鼓舞图片) 【作者简介】丐丏,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市作协会员,编辑职称,喜爱文史
-
你知道吗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_历史上的刘昶
从东汉之后,入蜀的割据势力不少,其结局不外乎都是,被兼并或被吞没,其中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都太安逸了,消磨英雄斗志,温柔乡自古称为英雄冢。
-
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史记各有什么不同_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
-
六出祁山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谁_历史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意义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他命令赵云、
-
丵姓在古代是贵族的姓吗_逯姓有哪些名字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
-
含喙的成语_百喙莫辩的拼音
老办法,先放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接吻中的“吻”,指的是嘴唇;(2)成语“百喙莫辩”中的“喙”,指的是嘴。详情请看相应字的加粗对应词条。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
-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_论语 宪问篇
完整“论语”原文及解释,“子路篇”与“宪问篇”,收藏必读古文!(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资料,为了方便你的查阅请在文章标题的右上方关注我们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
-
《论语》五则(一)原文及翻译_论语第五篇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14·15 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3)正而不谲。” 【注释】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选自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
-
屈原列传文言文答案_屈原列传学案答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