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们会经常提到“上元节”,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然,有“上”便有“中和下”,与上元节相对应而生的便是“中元节和下元节”,中元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下元节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这三个节日的叫法其实都与道教有关,在道教传统中一直都有这“三官”的说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赐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这三官的诞辰正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这三天也被分别称之为“上元、中元、下元”。
趁此刚好到了今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节。中元节在民间更多的被称之为“鬼节”,只是因为古代有传说在这一天地府会释放出所有鬼魂,百姓们都要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在这样的故事流传下,现代有些人也将这一天也只认作是“鬼节”,也有人在听到鬼节时也会心生惧怕。可是中元节的真正意义只是你所认为的“鬼节”吗?
今天我们就从中元节的起源以及重视程度还有传统风俗三个方面来讲述中元节的真正意义。让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多一份正确的认识。
中元节的起源与发展
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对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异的,接下来我们会从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来讲述“中元节”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写到:“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时期人们会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时节特点来举办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动。在这里我们来说说“秋尝”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农业社会祭奠天神、土地与祖先是必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丰收过后人们会将各类丰收之物做成祭品来用作祭祀,一方面是庆祝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则是祈祷先祖们能在来年继续保佑丰收。
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秋尝代表的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于秋季举行的宗庙之祭,可见秋尝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据记载在先秦时期类似秋尝这样的祭祀活动都已经出现了,只是早期并未有固定的时间,后来才逐渐固定在立秋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间社会中,七月十五代表着国家祭祀之日与农业丰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被称之为“盂兰盆节”,一直流传至今。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西晋时期佛教中一《盂兰盆经》被翻译后传入中国,在这本经书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释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连”,其在得六道智慧后看到自己已故的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内心煎熬。便请求佛祖如何解救母亲,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这个故事是佛教中盂兰盆节的来源于说法,其中“盂兰”的意思倒悬代表受苦之厄,“盆”则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兰盆节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难的方众脱离苦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与大同四年在同泰寺举办的“盂兰盆斋”,而后该会普遍的在民间开始流传起来。
如今在全国的佛教圣地以及日本每到盂兰盆节之时都要举办庄严的节日仪式。比如:绕诵《盂兰盆经》、上兰盆供、僧众受食等正规仪式,在民间则会进行祭祀祖先、诵经、放河灯等仪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中元节”。对于道教中人来讲这一天是地官(有关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前文已经提过)之诞,在这一天道教的弟子们会进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动同时要点亮荷灯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观中会举办祈福法会,法会的主要内容是为逝去之人的灵魂进行超度。
及至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加之统治者推崇道教的缘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渐出现了融合发展的局面。在唐中后期七月十五这一天被正式命名为“中元节”,主要进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怀念故人以及祈福丰收等活动仪式。
被重视的中元节
自唐中后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统称为中元节之后,其整个节日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渐的在扩大,活动仪式也在增多。在各种文献以及诗歌中关于中元节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元部纪事》中记录:“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赋诗九韵,皇太子进和,兼题于壁,百僚毕和后,京尹薛王请以上诗序,皇太子书刻于石,而填以金从之”。
这段记载在唐德宗年间七月十五中元节,当时的皇太子李诵前往长安通化门外的章敬寺进行祭祀祈福的活动。并于寺内题诗的故事。章敬寺是为纪念唐代宗的母亲而专门修建的寺院,整个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长安志·郭外》中记载:“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亲临该寺,度僧尼千人。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节会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规格的寺院进行祭祀祈福的活动。传统社会中历来由统治者重视的节日往往在民间也有会盛大的活动举行。因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中元节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述北宋时期汴京地理风物的著作,有关中元节的习俗我们也可以从书中一探究竟。
1.祭祀先祖,拜祭逝者
“七月十五,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
“以竹斫(zhuó)成三脚高三五尺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以上三段话分别表明了宋朝时期中元节的整个节日盛况,集市之上各种节日所需物品尽有出售,整个景象就像七夕节一般热闹。另外在节日习俗中提到有关祭扫坟墓,拜祭先人的仪式而作为朝廷也会在这一天开设道场超度那些为国家而战死的军人们。除此之外,还有用竹物制成的器具,被当作盂兰盆,在其上挂上衣服与冥钱来祭奠逝去的亡魂。
由此可见,在中元节进行祭祖和祭拜逝去的人已经成为了常规节日习俗。
2.祈福丰收
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告诉祖先今年秋收的景象”。在当时“麻谷窠儿”就是已经被捆成把儿的麻苗或粟苗,人们会将其带回家系在大门左右或者桌腿上,以此方式来告诉先祖今年秋收的情况,同时也祈求先祖来年确保丰收。
3.祭祀土地
土地代表着生命,在中元节人们也必须进行盛大的土地祭祀活动。在古代会将供品撒进田地里同时还会把五色纸剪成纸条,绕在谷物之上。这些举动为代表着对土地神的敬畏,人们希望来年没有天灾,农作物能有一个好收成。
除了这里我们所说的祭祖、庆收、祭土地三个传统习俗外,在古代还有放河灯、烧纸等习俗。但这些习俗的中心主题都离不开对先祖的祭奠和对农业丰收的祈求。
中元节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的历史了,虽然在民俗中有人将其称之为“鬼节”,但是事实上它并不是令人生畏的节日。它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佛教、道教以及世俗的三方面的生活智慧,它的节日习俗更是体现人们对先祖以及逝者的敬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中元节是鬼节吗? 中元节和鬼节的区别_鬼节的意义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们会经常提到“上元节”,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然,有“上”便有“中和下”,与上元节相对应而生的便是“中元节和下元节”,中元节
-
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通启_9月19观音菩萨出家日
农历九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观音菩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其曾发宏愿:世间之人,凡遇灾厄,不论大小,无
-
莲花出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_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即荷花,是圣洁正直的代名词,在我国被称为君子之花。宋代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让世人记住了莲的“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
-
梁武帝灭佛_梁武帝与佛教的故事
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又持续了160余年,这一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兴盛起来的。 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借
-
梁武帝与佛教的渊源_隋炀帝对佛教贡献
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又持续了160余年,这一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兴盛起来的。 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借
-
梁武帝一生信佛为什么不得善终_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颇受统治者的喜爱,而南朝梁武帝对佛教的虔诚和崇信,用痴迷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网络配图 一、少年雄才大略 萧衍出身低微,而伯父萧道成却是一位很有谋略的
-
梁武帝被谁关起来饿死了_梁武帝死前说了什么
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就是梁武帝。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法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正是因为梁武帝身体力行地推崇佛法,才得以让佛法进入中原,在中原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
-
穿越琅琊榜成为梁帝_琅琊榜梁帝萧选结局
中国历史上 执政时间超过40年的皇帝 有十位, 寿命超过80岁的 有五位。这位算一位,他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在位期间,历经7个年号。梅长苏12年后重返帝都报仇雪恨时,正值南梁大通年间
-
梁书武帝萧衍_大梁萧衍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几次出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
-
梁武帝萧衍死因_梁武帝萧衍在位多少年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精通诗、书、礼、易,琴、棋、书、画,乐律和佛法,还通达梵语,亲自翻译梵语佛教典籍。在位48年,后期社会繁荣逐渐笃信佛
-
如何评价南梁武帝萧衍_萧衍后面是哪个皇帝
梁武帝萧衍三次出家,但并没有出得了。因为他毕竟是一位皇帝,所以哪次“离家出走”都被大臣们又劝又赎请了回来。萧衍其实骨子里是有一颗佛心的,乃至后来到了看着所有人都像“好人
-
梁武帝为什么信佛_梁武帝与佛教的渊源
序言 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历史上称之为梁武帝。他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能文善武。本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驾齐驱,只可惜他50岁以后信奉佛教,落得功败垂成,最终没能名垂青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