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汉书与后汉书_后汉书里说

汉书与后汉书_后汉书里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5-19 15:36:15
阅读:
怎样读《后汉书》怎样读《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纪、传九十卷。现在通行的《后汉书》版本都收入晋司马彪撰《续汉书志》三十卷,填补了范书无志的缺憾。《后汉书》记载了自光武至献帝195年的史事。这部史书规模宏大,编次周密,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议论深刻,词采壮丽,将史学与文学融为一体,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重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范晔其人

范晔字蔚宗,出身于世族之家。范晔“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冬,彭城王刘义康之母病故,出葬的前一夜,范晔在王府值宿人员所住室内饮酒,开窗听挽歌以取乐。刘义康大怒,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时年三十五岁。他在宣城太守任内,组织人员编纂了《后汉书》。数年,迁他职。后被召回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参与机要。元嘉二十二年(445)十一月,因参与拥戴刘义康为帝的活动,入狱,十二月,以首谋之罪被处死,终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外甥谢综、谢约等皆被株连。

范晔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恃才傲物,敢于“称情狂言”,曾撰《和香方》,借陈述各种香料、药物的性能与特征,对朝中权贵遍加讽刺。

范晔编纂《后汉书》的目的和史源

怎样读《后汉书》

司马迁撰写《史记》,班固撰写《汉书》,都是通过史书证明汉朝的建立是符合天命的,以此来崇扬汉朝,使汉朝的功德“扬名后世,冠德百王”。范晔所处时代的史学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东汉之后诸王朝的短命与频繁更替,使天命论贬值,史学家撰写史书的目的更多的是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说自己撰写《后汉书》“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总结东汉衰亡的原因,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怎样读《后汉书》

范晔撰写《后汉书》时,上距东汉建国有四百多年,距东汉亡国(220)也已有二百多年。这数百年中,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出现了很多,体裁多样,不乏名作。其中,最基本的史书是东汉官修纪传体《东观汉记》。该书具有国史的性质,其材料来源十分丰富,可视为东汉史料的总汇。魏晋以后出现的许多东汉史书,如三国吴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张璠《后汉记》、袁宏《后汉纪》、袁山松《后汉书》等,大都取材于《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在史料方面也主要依据《东观汉记》。范晔对其中的材料做了大量剪裁、订正、润色工作。在诸家后汉书中,华峤《汉后书》是出类拔萃的,“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范晔对此书十分欣赏,在撰写《后汉书》时,较多利用了华峤《汉后书》残存的三十余卷。范晔对其他诸家史书也多取其长,后来居上,以至于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后汉书》相继散亡。

《后汉书》的编纂体例和方法

范晔作《后汉书》时曾制定过凡例。《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纪传例》又称《序例》。隋唐时,《序例》还在,李贤注《后汉书》,三次引用《序例》。后来亡佚。刘知几称范晔《序例》“定其臧否,惩其善恶”,“理切而多功”,“序例之美者”。确定了好的著史凡例,是范晔《后汉书》成功的基本前提。

《后汉书》的体例继承了《史》《汉》,采用纪传体。范晔《后汉书》原本计划编纂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以与《汉书》篇数相应,但实际完成的只有本纪、列传,从这两部分看,其编纂方法别具匠心。

1.改《外戚传》为《皇后纪》

自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以来,皇后在史书中通常入外戚传。但东汉的情形较为特殊。《皇后纪》序说:东汉“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二百年内先后有六位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这个现象在历史上确实是少有的,皇后在东汉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同于以往。因此,在《后汉书》中专立《皇后纪》是合乎这段历史实际的。

2.类传新增七种

类传的设立,始于《史记》,有刺客、循吏等列传。《汉书》里也有类传。范晔沿用了这种编纂方法,于《后汉书》立类传,分别叙述同属某一类的人物事迹。《后汉书》的类传比较多,除循吏、酷吏、儒林三列传与《史》《汉》名目相同外,另有七个为《史》《汉》所无,它们是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个类传的设立完全是根据东汉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不是凭空虚造。范晔在《后汉书》增入《列女传》,记载才行高秀的妇女,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3.运用合传

合传是把时代未必相同而性情行事很相近的较为重要的人物,采取以类相从的方法,合为一个列传。这也是仿效《史》《汉》的做法。例如郭伋、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皆东汉初人,王堂、苏章皆安帝时人,羊续、贾琮、陆康皆桓、灵时人,而合为一传,因为他们都是品行卓著的人等等。《后汉书》列传人物仅见于目录者就有五百人左右,很多采用了合传的方法叙述,全书编次雁行有序,避免了杂乱。

4.运用类叙法

东汉历史上有许多名位不很显著的人物,不能每个人或几个人单立一传,但他们的人品值得称道,他们的某一两件事迹值得记载流传,《后汉书》对这一类的人物采用类叙法来编次,把他们附录在同事的一个重要人物的传内。这样叙事可起到简洁周密的效果。

5.一事不两载

在史料的剪裁运用上,《后汉书》处理得详略得宜,当同一件史实涉及到不同列传里的传主时,绝不用大量篇幅重复叙述,而是有所侧重,见于此则不见于彼,疏而不漏。例如《吴汉传》叙其破公孙述之功,《公孙述传》则不详细记载;张俭奏劾中常侍侯览之家,事见《侯览传》,而《张俭传》不复记载……这种情况很多,可见作者是经过悉心核订,避免繁复的。

《后汉书》的优点

1.体例方面沿袭《史》《汉》,吸取了其他史书的一些创新,有不少改进,编次更加周密。

2.包举一代,首尾完整,文赡事详,史料丰富。《后汉书》对东汉人重要的文章、奏章和诗赋,大多直接选录,东汉的许多重要政论和文学作品,赖以保存下来。

3.是非分明,不以成败论人。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今读其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后汉书》中对鱼肉人民的外戚、宦官等豪强恶势力,表示了极端的厌恶,而对不畏强暴、刚直不阿、敢于同阉宦等恶势力斗争的党锢人士和太学生,表示了强烈的同情,对他们极力表彰、歌颂。马融是一代学者,但他阿附外戚梁冀,为梁冀打击正直的李固而起草奏章,又为梁冀作《大将军西第颂》,丧失气节,范晔在书中进行了严正批评。难能可贵的是,《后汉书》不以成败论人。例如隗嚣是和光武帝斗争失败的人,而范晔给予很高评价。清人赵翼肯定《后汉书》“立论持平,褒贬允当”。

4.议论精彩。范晔《后汉书》各纪、传大都作序、论、赞,综述所记人物,总结他们的特点,阐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大都很精当。例如《党锢列传序》综述说:“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胜于时矣。”指明党锢之狱的远因。又说:“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这是党锢之狱的近因。然后,叙述党锢之狱的经过。最后论其后果是“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叙述议论兼备,秩序井然。

范晔《后汉书》贯穿着一个宗旨,即总结东汉由盛而衰、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深层原因。他认为,东汉一代的得失,几乎与儒学的盛衰、儒士的荣辱息息相关,故而,他的许多史论,皆意在崇经学、扶名教、进处士、振清议。他专立《儒林列传》,述儒学师承源流。其他如《列女》《循吏》《独行》《逸民》《文苑》等传,也都贯穿这一思想。他还总结认为,东汉的衰亡,一是由于羌戎之患,一是由于宦官之祸,这两个问题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灭亡。他还认为,曹操代汉,乃水到渠成,是自然之势,如《荀彧传》论所说:“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这都是他对历史的精彩总结。他的议论每有独创之见,因此而备受后人的重视和欣赏。

5.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后人论及《后汉书》文辞之美,异口同声。

推荐《后汉书》的两种重要注本

1.李贤注。李贤,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后所生。初封雍王。上元二年(675)六月,立为皇太子。永隆元年(680)八月,废为庶人。文明元年(684),武则天临朝,逼令自杀。睿宗即位,追谥章怀太子。李贤是从他立为太子开始组织人注《后汉书》的,到他被废为庶人,注书工作可能还没有结束。协助他作注的有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李贤注着重于文字音义、名物制度等方面的训诂。除此之外,对史实的补充也不少,当时,东汉以来,各家有关后汉史的著作还都有传本可供检阅,故注文得以多所征引,其中引《东观汉记》和谢承《后汉书》较多。范晔撰史,曾对不少史籍有所借鉴,其文字的继承之处,李贤等人往往在注中加以标明。这一类的注无论对研读范书,还是作古书辑佚工作,都很有帮助。后人对李贤注一直比较重视,王先谦评价说:“详观章怀之注范,不减于颜监之注班。”把这部注和颜师古的《汉书注》同等看待。

现在李贤注本最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这个本子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后汉书》为底本,用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来对校,同时参考了前人的校勘考订成果,纠正了许多错误,每一卷后都附录校勘记,说明校改的依据,或补充其他的校改意见,以备参考。这是迄今为止较好的《后汉书》读本。

2.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清代学者对《后汉书》做了很多考证、注解,其中,以成书于清末的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最为完备。王氏在门弟子的协助下,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广收唐宋以来尤其是清代学者有关《后汉书》的注解考订,排比入注中,校勘异同,纠正讹误,资料丰富,对研究后汉的学者极为方便。不过里面属于王氏自己的心得不多,不如他先出的《汉书补注》功力深。该书较通行的本子是商务印书馆1940年排印的“万有文库”本和中华书局据1915年虚受堂刊本影印本。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