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出身于普通农家。
秦末"焚书坑儒"大家都知道的。那时候大概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史书从未记载刘邦幼年在哪读过书,可能刘邦终身都大字不识几个。
一般人读书,反复读个无数遍,就这样还未必记得住,实际运用的时候还出差,刘邦不读书,但却自然而然的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是天纵之才。正如后来他的大将韩信评价他一一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刘邦在决策以及识人用人的才能上,极具有"天纵之才"的代表性。本人兹对刘邦识人用人的"天才"分析概括,并举例加以说明。
一,"打天下"时,善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后,一开始将都城定在河南雒阳。刘邦置酒问诸大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诸大臣回答各异。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谓"运筹帷幄的子房"是指他的谋臣张良。张良是什么人呢?史书记载他"状貌如妇人好女"。用今天的话说是这个人明明是个男的却长的像个女的,一副娘娘腔。
在崇尚武力的农业时代,又是乱世,张良的这副形象让有些领导看不上眼,史书记载"良为他人言者,皆不省"。
但刘邦就不同。张良的才能很快在他那得到信用。史书记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本来本来要投到别人的阵营去的,后来看到这样子,认为"沛公殆天授",从此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成就帝业。
张良这个案例说明,刘邦不仅有高超的识人能力,且用人不拘一格,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
所谓"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的萧何,是刘邦的老乡。也是他的老上司。刘邦还是个农民的时候,萧何就对他很是照顾。后来刘邦做了亭长,萧何遇到事也常偏袒他。后来刘邦押送囚犯去修秦始皇陵,囚犯都逃光了,也是靠萧何的保举才出了狱。
总而言之,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大哥,刘邦一直是小弟。
然而萧何内心不一定瞧得起刘邦。刘邦弄虚做假到吕太公(吕后他爹)家骗吃骗喝,吕太公认为刘邦是个人才的时候,萧何就对吕太公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意思是不要太高看他了,这家伙只是个流氓混混而已。
后来农民起义,本来推萧何为头目的,萧何怕失败后连累家人。大伙儿不得已推举了刘邦。
从此以后,反过来了,刘邦做了大哥,萧何做了小弟。曾经的领导,死心塌地地为他服务,没有起过二心。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刘邦高超的役人能力。
所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年轻时是个有名的懦夫。曾受过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随身却总带着一把剑。有个做屠夫的少年挡住他去路,说他你带剑是怕死装样子,有种拔剑把我杀了,要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看着他,许久,最终从其胯下钻过。
一般来说领导用人,都要看人履历的。你说一个懦夫,能做为军队的将领吗?
韩信从军的经历也非命坎坷。先追随项梁,做了个侍卫而已。史书"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后来项梁被秦军打败死了,韩信又追随项羽,韩信献计,项羽根本不听他的。"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后来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接连换了三个领导,算得上"三姓家奴"了!
后来刘邦听了萧何的举荐,与韩信一番交流后,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拜韩信为大将。史书记"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刘邦与项羽战,屡战屡败。而韩信灭魏破赵平燕袭齐,可以说天下大半是他打下来的。
刘邦吃了败仗后,为了补充兵力,两次突然跑进韩信军营,夺韩信精锐兵力,与项羽对抗。
韩信却从不起反叛之心。及武涉说韩信:"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
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刘邦具有高超的识人能力。
用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
拥有高超的役人能力。
刘邦手下的的第四号人物,阴谋家陈平。陈平这人生活作风很成问题。有人向刘邦举报陈平居家的时候跟嫂子有一腿,且"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而且贪污,"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刘邦与陈平一番交谈后,认定了陈平的才能,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厚赏了他,把他升了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后来刘邦用陈平的阴谋,几乎把项羽身边的得力助手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等都离间掉了。刘邦多次从韩信手里夺兵,也用的陈平的计谋。
平城之围。刘邦远征匈奴被围,差点死在匈奴手里。用陈平的阴谋让匈奴自动把刘邦放出来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高超的识人能力。以及在乱世不拘一格用人,不受世俗的影响。
其余的例子还有郦食其,随何,娄敬等,这些都是别人不能发现不能用,而被刘邦赏识,发挥了大作用的人。
二,"坐天下"时,善于选用忠诚的人
例一,任用万石君石奋
刘邦东击项籍,过河内,遇到了一个叫石奋的十五岁少年。石奋没有多大才能。刘邦把他任为小吏。其人有个特点,对上无比恭敬,无比忠诚。
石奋这人不识几个字,但就是能把忠诚守礼这一条做的一点不马虎。
"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刘邦及后来的吕后都认为"儒者文多而质少",石奋"不言而行",于是把他树立了一个标杆,广为宣传,为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发挥了大的作用。
例二,任用硬骨头的张敖门客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女婿赵王张敖"旦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而刘邦的流氓本性发了,"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王的门客贯高、赵午,这些人看不下去了,"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阴谋把皇帝刘邦干掉!但不小心阴谋暴露了。
朝廷把贯高抓起来,"榜笞数千,刺剟",身上到处皮开肉绽,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贯高始终说这是他们几个做的事,与赵王无关。
后来真相查明,贯高以"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於心乎?"自杀。
於是上贤张王诸客,以钳奴从张王入关,无不为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后、文帝、孝景时,张王客子孙皆得为二千石。
这些忠义之士,后来都成了国家的稳定的基石。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刘邦的王者气度,只要是忠义之士,他可以既往不咎的使用。
例三,用季布,杀丁公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三,刘邦对他的太子,皇位继承人惠帝刘盈有清醒的认识
刘邦认识到太子刘盈,老实忠厚,品德良好 ,但意志薄弱,是个无才干无雄心的凡人,没有能力奴使大臣统领天下安抚万民,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子。
刘邦多次以"不类我"为由,想废除刘盈太子职位,选用另一个儿子,赵王如意作为太子。
但刘盈在其母吕后的运作下,听取张良的意见,任用商山四皓为辅佐,又有以周昌叔孙通为首的大臣的支持。
实用主义的刘邦认为太子系羽翼已成,难以动揺,不得己妥协。
其实对他死后刘盈执政的王朝极力担心,悲愤难抑,作了著名的《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死后,吕后为报复戚夫人,将她做成"人彘",惠帝受此刺激,居然沉迷酒色,不再理政。
国家政权完全落到吕后手里。
吕后疯狂迫害皇族,杀害皇子,任用诸吕为王,将民间婴儿抱过来当作皇帝刘盈的儿子,刘盈死后,立了这个没有皇族血统的人做伪皇帝。
刘氏差点亡了种。
四,刘邦对他死后,谁能"定国家,安刘氏"有清醒的认识
刘邦认识到他死后,软弱无能的太子刘盈执政,必然会政权不稳。起用了王陵周勃陈平这些人。
史书刘邦临死前,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
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
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后来继位的惠帝不理朝政,吕后掌权,杀戮皇族,立诸吕为王,王陵死谏,被废。陈平为丞相,周勃为太尉,使吕后有所顾忌。
及吕后死,诸吕意欲谋反,陈平周勃率大臣诛灭诸吕 ,废除非刘氏血统的伪皇帝,选立文帝,汉王朝奇迹般的重新走上正轨,迎来著名的文景之治。
五,刘邦对他的侄子,吴王刘濞,看了一眼就认出了他的本性,预言了"七国之乱"
刘邦打下天下后,患吴、会稽这地方的人,民风彪悍,皇子刘盈又软弱无能,害怕这地方的人造反。于是想在皇族中立一人为王"以填之"。
刘邦的其余几个儿子都还小,于是选用了刘邦的哥哥刘仲的长子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刘邦已拜刘濞为吴王,给了王印,才召濞相之。一看之下,觉得刘濞这个人不一般,有野心,说"若状有反相"。
刘邦内心很后悔,但是此事已成事实,君无戏言,他的识人本领又没有什么依据。只得拊其背,告诉他说: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就是你吧?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都是刘家的天下,你就不要造反了!
刘濞吓得连忙磕头说不敢。
后来,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减轻赋役,以招纳其他郡国亡人和“任侠奸人”,扩张势力。后来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以诛晁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