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颇具才气,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据说温庭筠参加进士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因此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温八叉”。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
温庭筠,唐代文学家,精通音律,诗词俱佳。尤其是词,被尊为“花间派”的鼻祖。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独具一格,与韦庄合称“温韦”。温庭筠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词人冯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唐宋词最多。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众所周知,“词”起于唐,盛于宋。 关于“词”的起源历来有争议,有说晚唐,有说中唐,甚至有人说盛唐。 但无论如何,说到“词”的兴起,一定绕不过 温庭筠 。 有人说在词的发展过程中
别问我为什么!问了也没用,其实我也不知道。 《更漏子》 温庭筠(唐)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
梧桐秋雨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意象。清初编纂的《广群芳谱·木谱六·桐》就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可见梧桐是与秋天分不开的。 梧桐,叶如掌,裂缺如花,皮青如翠,妍雅华静。
初秋 · 一叶知秋 秋天最是迷人, 天高云淡, 梧桐叶黄。 相传在宋代, 当第一片梧桐叶飘落时, 就会有官人高声喊道:“秋来了!” 于是,一声接着一声, 从长安街尾的守城人,传入寻常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名句的诞生 一点残红1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2,拨金猊3。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 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