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守奎 微刊小编:徐如林 本文来源:古文字微刊 转自 | 语言研究 李守奎 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出土文
“汉人”的称谓最早就是来源于汉朝。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让它得以在当时乃至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都为人所铭记、称颂。 正如高祖在《鸿鹄歌》中所唱
揭秘赵飞燕的留仙裙 气温渐渐上升,色彩缤纷款式各异的裙子挂满了各大商场,今天你是否已经换上了轻盈美丽的裙装? 汉伶元在《飞燕外传》中记下:两千年前的汉代宫廷的一个夏日,汉成
自从人类发现了“钻木取火”这个大自然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的千百年,中国古人又是怎样照明的呢? 整个人类社会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依照日出而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很多人年少时就会的古诗,虽然后人对“香炉”有不同释义,但据历史记载,无可置疑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香文化就已风靡,而种类多样、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
中国人是诗的民族,但是唐诗绝不是最早出现的诗,而是形式与内容最为成熟完整的诗。若从诗的起源追溯,在北方大地上出现最早的诗应该是《诗经》,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约莫500多年
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 汉代的赵歧在《孟子题词》中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代的刘向在《烈女传·邹孟轲母》中则讲得更有情节:说少年孟轲丧父家贫,跟随老妈倪氏依墓地而居,小孟轲常仿效送葬者,做丧葬游戏。倪氏觉得墓地的环境对孟轲成才实在不利,就搬家至集市旁,不料小孟轲又仿效商贩叫卖,倪氏仍觉得这不是正道,就又搬家至学校旁。这一次,倪氏总算吁了口气,说:“此处可以处吾子矣。”至此,小孟轲只得抛弃过去热衷的那些“杂活”,开始遵照老妈的意思研习揖让进退之事。不然的话,老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有一天,孟轲逃学,老妈知道后伤透了心,抄起剪刀,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部剪断,非常严厉对小孟轲说:“布剪断了,就永远做不成衣服,你不好好学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阵势自然把孟轲吓坏了。从此以后,小孟轲猫在家和学校那两点一线的空间里,好好学习,天天很乖。 我们不得不钦佩倪氏教子的执着。然而,细细想来,又不免对倪氏的做法感到惋惜,因为她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孟轲从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拽回来,然后把他逼近狭小空间里宅起来,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毕加索”(闭家锁)。现在看来,倪氏的不足取之处起码有三点: 其一,倪氏扼杀了小孟轲的童真天性。小孟轲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善于模仿,这是很难得的先天品质。模仿丧葬,模仿叫卖,这是孩童对生活的一种自发观察和感悟,颇似现代的少儿模仿秀,应该算是一种不错的益智活动。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添袭至今。 古人在这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早期的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了躲灾避疠;佩茱萸是为了避邪逐风寒;饮菊花酒是为了驱疫延年。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迷信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日益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的重阳节:人们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仲秋之时,纷纷携佳酿、佩茱萸,登高远眺,饱览绮丽的自然风光。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汉晋以后,人们已把菊花酒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进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西京杂记》也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廉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汉代以后,重阳登高饮酒之风经久不衰。晋代的桓温,重阳日曾率僚属们登龙山饮酒;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未即位以前在彭城时,重阳日曾登项羽的“戏马台”饮酒;齐武帝肖赜,重阳日也饮酒于“九日台“;唐代诗人王勃,重阳日曾登滕王阁参加宴饮。 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按照古人的说法,农历七月七日称做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汉代《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有关于月亮的诗句
传说夏朝时,夏王子杜康遇到了叛乱,不得不流落民间无意中发明了酒,这个中国最早品牌的酒就是杜康酒。当时北方酿酒者基本上会选用黏性较大、出酒率较高的“黍米”为原料,就是我们今天的制作黄年糕用的大黄米;南方用糯米,当时称之为“秫谷”,并不是今天所指的高粱。-关于酒的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