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 汉代的赵歧在《孟子题词》中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代的刘向在《烈女传·邹孟轲母》中则讲得更有情节:说少年孟轲丧父家贫,跟随老妈倪氏依墓地而居,小孟轲常仿效送葬者,做丧葬游戏。倪氏觉得墓地的环境对孟轲成才实在不利,就搬家至集市旁,不料小孟轲又仿效商贩叫卖,倪氏仍觉得这不是正道,就又搬家至学校旁。这一次,倪氏总算吁了口气,说:“此处可以处吾子矣。”至此,小孟轲只得抛弃过去热衷的那些“杂活”,开始遵照老妈的意思研习揖让进退之事。不然的话,老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有一天,孟轲逃学,老妈知道后伤透了心,抄起剪刀,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部剪断,非常严厉对小孟轲说:“布剪断了,就永远做不成衣服,你不好好学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阵势自然把孟轲吓坏了。从此以后,小孟轲猫在家和学校那两点一线的空间里,好好学习,天天很乖。
我们不得不钦佩倪氏教子的执着。然而,细细想来,又不免对倪氏的做法感到惋惜,因为她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孟轲从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拽回来,然后把他逼近狭小空间里宅起来,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毕加索”(闭家锁)。现在看来,倪氏的不足取之处起码有三点:
其一,倪氏扼杀了小孟轲的童真天性。小孟轲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善于模仿,这是很难得的先天品质。模仿丧葬,模仿叫卖,这是孩童对生活的一种自发观察和感悟,颇似现代的少儿模仿秀,应该算是一种不错的益智活动。但倪氏生怕儿子患上流行感冒似的,将其特保起来,让其绝俗尘而向雅学,意欲将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宅成”一个小大人,真是大谬!
其二,倪氏割断了小孟轲与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生活无疑是知识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接触社会而获得的知识,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后来终于被宅成老夫子的孟轲之所以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片面理论来,其症结恐怕就在其母这早期的宅式教育!
其三,倪氏在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意识,代之以家长意志。据说倪氏本身就是孔子的铁杆粉丝,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极为赞同,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孔子第二。显然这并不是小孟轲的想法,他原初的童年梦想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兴许也就是做个“表演艺术家”吧。然而倪氏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志规定了儿子的发展方向,其结果仅仅只是为儒家培养了一个接班人而已。试想,如果顺着孟轲的原初志向和兴趣自主发展,到后来说不定他就能独辟蹊径,自创个“表演”学派,为百家争鸣的百花园再添奇葩。
尽管孟母培养出了一个“亚圣”,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过,如果倪氏不那么急功近利,不那么过分地强调家长意志,不让小孟轲成为“毕加索”整天宅在一隅,而是让小孟轲走出去拥抱社会,多给他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凭小孟轲这块材料,我们不妨更加大胆地设想一下,说不定他就会成为比这个“亚圣”更“圣”之人呢!
讨生活君:孙建勇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
讨生活君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来自讨生活网微信公众平台(tsh021)
"讨生活“是专门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展示自己、销售自己的网络平台(APP),让所需之人可以精准快速的找到他们,服务于草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