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导读学者】
張國明: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副教授
【共读笔记】
崔圣:
【論語晨讀】第720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一月初九 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
张国明:
今天这个章不仅象前一章有名,更是诸多后辈的座右铭!不是传诵的,而是刻在书桌旁的,时时警励自己的。
崔圣:
也是各家风家教中的用词。
张国明:
是呀,看到这句,不禁另一句同样广为流传的同义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崔圣:
从不同角度教导人们向贤者学习。
张国明:
孔子一生有许多优于他人对特质,一身有许多照亮世间的闪光点,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
但我个人认为,最能成为孔子区别于其他先哲的莫过于此章此句。
崔圣:
有同感[强][强]
张国明:
这句实是孔子留下来的:成仁之基,达圣之门!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大学者,博览群书,今天想到好学这个词,我们也会想到读书。
但孔子不仅仅读书,不仅仅在书斋里学呀
不特意寻找所谓的学习环境呀!
崔圣:
非常注意践行
张国明:
不特意设定学习的对象呀
不特意安排学习的时间呀!
孔子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全然的当下的深度的生命开放状态
崔圣:
也是生命深度学习状态
丁跃伟:
古人用大成形容夫子,大成这个词用得精到。
大成,或也因为中华文化学习可以特别高效,可以无师自通、触类旁通,不像今天西方文化一般只能成专家
张国明:
我们见到贤者,那些德才我们高的人,是什么状态呀?是不服,是轻视,是找人家缺点,把他拉下来,把自己提上去!
我们见到不贤者,那些德才似乎不如我们的人,则是抓住人家的不足肆意贬低,以充分展现我们的“高明”。
崔圣:
现实社会中有嫉贤妒能的人存在
这些人需要深度生命学习
张国明:
我们的一切进步,一切成就都成了我执,成了固我。
宋逸民:
当年徐复观先生被熊十力先生骂,所谓起死回生的一骂,就是提醒你不要自大,自负,要见贤思齐。
张国明:
我们努力的寻找各种外衣来美化自我
郑静:
@张国明 直
宋逸民:
现代人不承认圣贤君子,一律平等而视之,是把平等用错了地方。
张国明:
自负,我慢,哪个没有?我执,我必,谁个已放?
郑静:
生命开放状态@张国明 [强]
宋逸民:
在法律上人人平等,不意味着人的德能同质,是平面化的。唯如此,才有进步可言,提升可言。否则,师也就不必存在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便是生命得以生长的动力。
张国明:
咱们论语汇一直倡导孔子深度学习精神,无疑找到了正确方向!
崔圣:
这是崔茂新老师一直提倡的
宋逸民:
对,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精神,也是人才有的。
崔圣:
人才有的[强][强]
宋逸民: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疑是君子的本质特征:君子求诸己,自我反省。
张国明:
以我的生命所在,以我的全部身心廓然开放、全然放下、当时当下、此境此人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登此入仁之门,走上成圣之阶。追随夫子,追随论语汇,努力学习!
@崔聖 ,崔茂新老师站得高看得远呀![强][强][强]
张国明:
论语汇是全部导读老师和学友们共同长期凝结深度生命学习的贤者汇!
张国明:
高大上[强]
张国明:
故而一个人必须首先意识到自己那种向上的内在要求,然后去发现圣贤君子的存在,进而在比较中,攀登再攀登,人的成善之路就是攀登的过程。
当内心没有自觉,或没有人去唤醒的时候,人是沉睡的,因而也是不明不知的状态。
张国明:
易中64卦只有1卦卦爻辞全吉,就是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夫子之能成为后世景仰之圣人,应是深刻体会了谦卦之神韵。自身之言行也为谦卦做了很好的诠释!
崔圣:
是的,崔茂新老师提倡学习孔颜人格,坚持生命深度学习。
宋逸民:
明智明觉之后,才会往上攀登,同时防止往下堕落。
谦便是人性的自觉状态。争是动物性的本能状态。
张国明:
孔子门人三千,贤者72人,真正完美承继这种深度学习精神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人!知此略能体会孔子哀颜回之亡之心痛!
我说的差不多了,请大家多批评,多探讨。
宋逸民:
真正脱离动物本能,而能自觉并一贯地自觉者凤毛麟角,这也是人差距的原因。
张国明:
谦便是人性的自觉状态。争是动物性的本能状态。@宋立林 [强][强][强]
我们多数人还处动物性与人性间的矛盾冲突中,走在从动物性向人性过渡的文明进程中!@宋立林 [呲牙][呲牙]
宋逸民:
做人就应该首先做到人的自觉。然后明白自己的向上的内在要求,追慕君子贤圣,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无愧于为人。
这种斗争的状态世世代代的人都会有。也就说明孔子教诲的普遍意义
崔圣:
有人就不赞称《天演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宋逸民:
文明就是动物性本能被自觉控制住的状态。儒家承认一些动物性欲望的合理性。所以修身只是一个“克”字。而不是禁欲,更不能纵欲。
崔圣:
@宋立林 老师这个解读非常好[强][强]
宋逸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可以。人类社会就必须有价值理性。
崔圣:
人类必须考虑他的社会性存在,而不能一味追求个性自由。
宋逸民:
个性自由也得有个框框。没有限制的自由不过是任性。世界上不能有那种自由。上帝也不准许那种自由吧![呲牙][呲牙]
崔圣:
儒家在早于西方2500年就提出了人类共生和谐的发展观、价值观。
所以有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明超越性,使得华夏民族得以惠及四海而形成诸夏。
宋逸民:
对,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是儒家的分内事。
今天的发言到此。请诸位师友批评指正!
崔圣:
@宋立林 老师说得好[强][强]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向各位师友请教,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译文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也很清楚明白。但是如何评价这段话,并不是很简单。
首先,以人为鉴,修养自己,是孔子一贯的作法和观点。论语中下面一段和本段意思相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的具体做法,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择其不善而改之”。这两段结合起来读,既互相证明,又互相补充。
其次,这段话还有没有表达出的意蕴。首先是君子关注自己的修养,而不是去议论别人。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在这段中,孔子的意思是,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个无尽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议论别人呢?
其次,君子修养的目的,是行道于天下,而不是自身的贫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颜回安贫乐道,受到孔子的称赞。但这安贫乐道是以得位行道为条件的。学能够得位当官,当官就有俸禄,所以才不用担心受穷。“学也,禄在其中矣”。道德修养仅仅是得位行道的准备,得位行道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而已。
孔子之所以能够让学生们专注于学习,是因为当时确实是贤人太少,官位太多,大量的官都是“具臣”而已。因而,有德有才的人,是不愁做官的。比如,孔子认为出身不佳的仲弓,就一定会大有前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
果然不出孔子所料,仲弓确实做了很大的官。而且,仲弓自己也为孔子的其他学生们打开了官场之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因此,孔子的学生们只要学有所成,是不担心没有官做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
但在战国以后,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法家的兴起。自从魏文侯励精图治,聘请子夏,而子夏设教于西河,培养了不少人才,从而魏国率先变法有成,成为七雄之首。各国相继变法,而变法之后的诸侯需要的大量人才,不是儒家,而是精通行政合法律的文法吏。秦以吏为师,断了儒家的市场。韩非子的贤人,是帝王眼中的贤人,和孔子眼中贤人的标准完全不同: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韩非子 忠孝》)
战国以后,就是大一统的秦汉。帝王垄断官位,成了买方市场,自然可以向社会“定制”人才,能够得位的,不过是“公务员”而已。不管科举察举,能得位的人都一样。
《汉书 倪宽传》”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
说到这里,我倒开始喜欢“子贡方人”了。“方人”毕竟是一种舆论,如果把孔子的私学当成一个公共场所,子贡在孔门方人,也就类似于郑国议政的乡校。子产不毁乡校,实在是高明远见,实实在在地保护言论自由,从事于制度建设。孔子重个人修养固然很好,但不应抑制子贡方人(造谣诽谤可以去告他),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对言论自由的意义,认识更为深刻: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注意,黄宗羲居然认识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以自由言论威慑皇权专制,是非常不容易的。
发言完毕,欢迎各位师友斧正
张国明:
国庆老师的发言总是那么精妙![强][强]有一点与国庆老师商榷,我认为夫子指出子贡方人的不足可能有着特定的语境,也可能是从抓紧时间放低姿态以学人之长的角度来讲的,并非否定议论时政的价值。夫人本人一方面注重个人修养,一方面也常评议时政呀。故此,我认为把批评子贡方人与压制言论自由相联系可能有不妥之处,希望国庆老师批评。[呲牙][呲牙]
张楠:
@刘国庆 刘老师 说说方人吧 个人认为 之所以这段是说子贡方人 加了特定的人 也就是我们还要考虑对象 我想应该是子贡在这方面花费的精力稍显过多 作为老师 给出一个适当的提醒 而且夫子言语很婉转 并没有很严厉的批评 只是说换做我就没这个时间了 说明并没有否认子贡所言正确性
刘国庆:
@张国明 真感谢国明老师的指点。我再思考一下[玫瑰][玫瑰][疑问][疑问]
张楠:
有些时候并不是对错的问题 是度的问题[呲牙]
刘国庆:
有两位的澄清,我感觉舒畅多了
张楠:
就好比我劝朋友别吃太多了 并不代表我压制他吃东西 或许真的是他真的吃多了[偷笑]
刘国庆:
确实有您说的可能@张楠
张楠:
@刘国庆 其实我想夫子应该境界还更高 只是我们现在只能理解到这里罢了[呲牙] 所以也仰仗各位老师提点
馬震宇:
学习或内省(流行叫复盘)有那么困难吗?
应是内容或方向的选择或把握更困难。
張弛弘弢:
@馬震宇
當今“学习或內省”的確很困难。 如今是 見不賢思齊,見賢拍磚。
宋逸民:
@張弛弘弢 (北京) 说得好
馬震宇:
@張弛弘弢 “坏人”往往比好人更善于学习和内省,这不刚刚推出的转账延时,“坏人”已经改进出新方法了。[偷笑]
馬震宇:
其实应反思如何学习或内省。
同样也应反思为何只有颜回(如果真的只有颜回“达标”了),比例也太低了吧。
張弛弘弢:
“ ‘坏人’往往比好人更善于学习和内省”,這話正確。 聞言某省的文物造假團隊,大多只有初中水平,但他們所參照的書都是最尖端的,都是英文原版。專業水平,本科之上。 “自學”能力很強。
見賢思齊,既是修心之法,又是處世之方。如今為何變如此? 百年教育之過也。
且放白鹿青崖间:
昨天刚跟女儿谈这段论语。
这段话和无友不如己者 及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一起讲。
柴俊:
看到别人的好处就学习,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就自己改掉。这样时刻都可以提高自己
记得梅玲凯的总裁介绍自己的经验,就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自己注意改正
陈大荣:
“无友不如己者”,书上解释一直有严重分歧。群里各位高人怎么看?
王旭东:
个人见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注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柴俊: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往往也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本质是一样的。“友以辅仁”,君子交朋友看重的是道德,是希望和朋友共同提升。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一是让君子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看到别人道德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让君子注意不要胡乱交友,被“损友”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财富等等,都是细枝末节。
这样的“无友不如己者”是不存在俗人的势利思想的。和主忠信对应,这一句的要点又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仁”和“德”。
@陈大荣 多看一点先贤的注解,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汤兆宁:
是的,也有注解指这个“不如己”是指道德不如己。我个人觉得和“里仁为美”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待大众,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们应该和平共处,和而不同。但真正的“朋友”“知己”,应该是道德比自己强的。
对于道德不如己的,应该劝说。劝说几次无效,已经尽力。对于基督徒来说,劝说无效我们会多为对方祷告的方式来帮助对方。
一点个人见解[微笑]
关于交友,可参考以下这段:
【原文】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ning4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对于规劝友人,论语有以下这段: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从第一段交友内容来看,有害的三种都是在道德方面有缺陷的。所以,“不如己”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道德方面的不如己。
陈大荣:
@柴俊 我看过《论语》10多个版本,从朱熹开始,确实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吴小萌:
贤人也好,圣人也罢,都是其言行在往君子和仁者上靠的人。所谓圣贤,圣者一般指君王、“教主”一类级别的君子或仁者,贤者一般指士大夫、国家栋梁、有能力一类的君子或仁者。
比如,孔子说“贤哉回也”,不会说“圣哉回也”。
孔子还说“如果拿圣人和仁者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不敢当”,说明,评价孔子这一类理论创始者,就不能用“贤”了。
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一般人对待圣贤的态度。
这个态度有两个,一个是向君子和仁者看齐(是看齐,不是拜师学艺,我对“三人行”有独特见解,以后介绍),一个是对任何自身的和别人的呈现小人或不仁的现象,进行主动、积极的改正。
柴俊:
@陈大荣 争取从文字意思上超脱出来。不同时代的人语言不一样很正常。
汤兆宁:
同意,如果体会论语里对“仁”字的感受和感动,心灵可以跳脱文字和逻辑的局限。
一切豁然开朗,哈哈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论语译注】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论语正义】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o正義曰:鄭注云:“省,察也。察己得無然也。”案:省察常訓。《荀子脩身篇》:“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即此章之義。
o注:“思與賢者等。”
o正義曰:鄭注曰:“齊,等也。”與包同。
【论语集注】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省,悉井反。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胡氏曰:「見人之善惡不同,而無不反諸身者,則不徒羡人而甘自棄,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
【论语注疏】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表情]正義曰:此章勉人為高行也。見彼賢則思與之齊等,見彼不賢則內自省察得無如彼人乎。
【论语译注】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