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 人所之未达,探 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可谓“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 。
成就斐然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比如“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他留给世人的《徐霞客游记》,对于地理学家而言,是一份珍贵的地理科学报告,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父亲开明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母励远游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行脚卅载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游五台山
直到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亦即他47岁那年,徐霞客才终于进入五台山。在他的《游五台山日记》中,一开头便这样写道: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枞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
交代的多么条理,多么清晰!照此描述,完全可以绘出一幅准确的旅游路线图了。但同时,和一般的游览者或朝拜五台山者完全不同。徐霞客每次行动,都会详细记录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进里程,峰峦高低、河川流向等等。同时对前人记载中的讹、错,加以核实、纠正。初五日,徐霞客先游览了南台下的白头庵、白云寺和千佛洞;初六日一早,即“登南台绝顶”,瞻仰了文殊舍利塔。继而下南台,入金阁寺,再抵清凉寺,观赏五台山“镇山之宝”清凉石......所写内容笔精墨妙,要言不烦;简洁准确、质朴优美。
难怪后人把《徐霞客游记》誉为文学佳作、游记范本......
青史留名
当时的五台山,交通之艰难,我们很难想象。
因为据史载,比徐霞客此次游历五台山还要晚整整五十年的康熙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孝慈章皇太后,虽也想亲自到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但由于山路崎岖陡峭,最终也不得已半途而返......
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而徐霞客当年游历五台时,更是已经年近五十!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的脚步。从八月初五到八月初八,他穿沟壑、跨溪涧、越峻岭、攀绝壁,硬是靠着年迈的双腿和双脚,跋涉三百多里!圆满完成旅程。算下来每天少则要走五十多里,多则六七十里......
亘古一人
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就这样总括其出游生活: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中更赞赏其:“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 性灵游,以 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