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先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_范仲淹有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故事

先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_范仲淹有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故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06 13:14:22
阅读: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早年经历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半身像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16]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 ,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79]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 [80] ,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 [81] ,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 ,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 ;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庆历新政

主词条: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高风亮节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与世长辞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133]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本文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江湖,但仍心忧国事;虽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期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具有教育意义。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严先生祠堂记

宋代: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宋代: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野色

宋代: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御街行·纷纷堕叶飘香砌

宋代: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留题小隐山书室

宋代:范仲淹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书扇示门人

宋代: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答梅圣俞灵乌赋

宋代:范仲淹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卹赋灵乌。

诸暨道中作

宋代:范仲淹

林下提壶招客醉,溪边杜宇劝人归。

可怜白酒青山在,不醉不归多少非。

御街行 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苏州十咏其十·南园

宋代:范仲淹

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

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

西溪见牡丹

宋代:范仲淹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西溪书事

宋代:范仲淹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赠叶少卿

宋代:范仲淹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无题

宋代:范仲淹

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寡妇船。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代: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

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郡斋即事

宋代:范仲淹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剑联句

宋代:范仲淹

圣人作神兵,以定天下厄。

蚩忧发灵机,干将构雄绩。

橐籥天地开,鑪冶阴阳闢。

南帝轮火精,西皇降金液。

炎炎昆冈荧,汹汹洪河擘。

雷霆助意气,日月沦精魄。

神气不在大,错落就三尺。

直淬灵溪泉,横磨太行石,

雄雌威并立,画夜光相射。

提携风云生,指顾烟霞寂。

坚刚正人心,耿介志士迹。

初疑成夏鼎,魑魅世所适。

又若引吴刀,犀象谓无隔。

截波虬尾滑,脱浪鲸牙直。

顽冰挂阴霤,皓月乘孤隙。

河角起彗气,云罅露秋碧。

晓镡星斗烂,夜匣飞龙宅。

舞酣霰雪回,弹俊球琳击。

鲜摇霅水光,腻刮湘山色。

青蛟渴雨瘦,素虺蟠霜瘠。

清音锵以鸣,寒姿坚且泽。

鬼类丧影响,佞党摧肝肠。

一旦会神武,四海屠凶逆。

周王奉天讨。商郊千里赤。

楚子扬军声,秦师万首白。

祥辉冠吴楚,杀气横燕易。

与君斩鳌足,八极停震虩。

与君製鹏翼,三辰增焕赫。

莫使化猿翁,辱我为纪惑。

莫使暴虎人,屈我执仇敌。

尊严俟冠冕,左右舞干戚。

功成不可留,延平空霹雳。

书海陵滕從事文会堂

宋代:范仲淹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

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黄。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

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

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

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

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

宋代:范仲淹

长江天下险,涉者利名驱。

二公访贫交,过之如坦途。

风波岂不恶,忠信天所扶。

相见乃大笑,命歌倒金壶。

同年三百人,太半空名呼。

没者草自绿,存者颜无朱。

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区区。

莫竞贵高路,休防谗嫉夫。

孔子作旅人,孟轲号迂儒。

吾辈不饮酒,笑杀高阳徒。

忆杭州西湖

宋代:范仲淹

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

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代:范仲淹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送李弦殿院赴阙

宋代:范仲淹

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

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江楼寄希元上人

宋代:范仲淹

清言一以遥,默默江楼上。

安得如白云,无心两相忘。

九日

宋代: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绛州园池

宋代:范仲淹

绛台使君府,亭阁参园圃。

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

池鱼或跃金,水帘长布雨。

怪柏锁蛟虬,丑石斗貙虎。

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

静境合通仙,清阴不如暑。

每与风月期,可无诗酒助。

登临问民俗,依旧陶唐古。

晋祠泉

宋代: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

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

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恶祠下,生民无旱年。

京口即事

宋代:范仲淹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苏幕遮·碧云天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宋代:范仲淹

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林无恶兽住,岩有好泉来。

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

庐山瀑布

宋代:范仲淹

灵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

凌日五光直,逗云千仞急。

白虹下涧饮,寒剑倚天立。

阔电不得瞬,长雷无敢蛰。

万丈岩崖坼,一道林峦瀑。

险逼飞鸟坠,冷束山鬼润。

须当截海去,独流不相入。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落星寺

宋代:范仲淹

长江万里来,古寺中流起。

何如天上星,汩汩波涛里。

明月

宋代:范仲淹

明月照前墀,牛弦奏流水。

清风如未回,敢望无云起。

明月谣

宋代:范仲淹

明月在天西,初如玉钩微。

一夕增一分,堂堂有馀辉。

不掩五星耀,不碍浮云飞。

徘徊河汉间,秀色若可餐。

清风起丛桂,白露生阶兰。

高楼望君时,为君拂金徽。

秦以尧舜音,此音天与稀。

明月或可闻,顾我亦依依。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

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鸣琴

宋代:范仲淹

思古理鸣琴,声声动金玉。

何以报昔人,传此尧舜曲。

南楼

宋代:范仲淹

南楼百尺馀,清夜微埃歇。

天会诗人情,遗此高高月。

南园

宋代:范仲淹

南园万树花,极目春芳丽。

林下老成人,相招植松桂。

欧伯起相访

宋代:范仲淹

海涯牢落若为怀,惟子相过未忍回。

劲覃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

樽藏金醴迟迟进,匣锁云和特特开。

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

宋代:范仲淹

吾生岂不幸,所禀多刚肠。

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

志意苟天命,富贵非我望。

立谭万乘前,肝竭喉无浆。

意君成大舜,千古闻膻香。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

片玉弃且在,双足何辞伤。

王章死于汉,韩愈逐诸唐。

狱中与岭外,妻子不得将。

义士抚卷起,眦血一沾裳。

胡弗学揭厉,胡弗随低昂。

干时宴安人,灭然已不扬。

匹夫虎敢斗,女子熊能当。

况彼二长者,乌肯巧如黄。

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

今日贬江徼,多惭韩与王。

罪大祸不称,所损伤纖芒。

尽室来官下,君恩大难忘。

酒圣无隐量,诗豪有馀章。

秋来魏公亭,金菊何煌煌。

登高发秘思,聊以摅吾狂。

卓有梅圣俞,作邑郡之旁。

矫首赋灵乌,拟彼歌沧浪。

因成答安戏,移以赠名郎。

泉南曹使君,诗源万里长。

复我百馀言,疑登孔子堂。

闻之金石音,纯纯自宫商。

念此孤鸣鹤,声应来远方。

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铺之被万物,照之谐三光。

此道果迂阔,陶陶吾醉乡。

瀑布

宋代: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青郊

宋代:范仲淹

青郊鸣锦雉,绿水漾金鳞。

愿得郢中客,共歌台上春。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风谣

宋代:范仲淹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

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

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瑰。

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人逍遥道。

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

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

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上都行送张伯玉

宋代:范仲淹

上都有圣人,日月一以新。

晔晔天下才,西才尧舜宾。

百谷望东浸,万星依北辰。

直者为之辕,曲者为之轮。

一材不复遗,况此席上珍。

南山张公子,气象清且淳。

怀有绮绣文,朝无瓜瓞新。

寸心如铁石,不羞贱与贫。

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

实此金辘轳,去去延平津。

上汉谣

宋代:范仲淹

真人累阴德,闻之三十天。

一朝鸾鹤来,高举为神仙。

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愿君银台上,侍帝玉案前。

当有人间问,请为天下宣。

自從混沌死,淳风日衰靡。

百王道不同,万物情多诡。

尧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

桀纣一旦非,宗庙自然毁。

是非既循环,兴亡亦继轨。

福至在朱门,祸来先赤子。

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

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愿天赐吾君,如天千万春。

明与日月久,恩将雨露均。

帝力何可见,物情自欣欣。

人复不言天,天亦不伤人。

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

吾当饮且歌,不知义与黄。

射阳湖

宋代:范仲淹

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

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

升上人碧云轩

宋代:范仲淹

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

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

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

祇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

石子涧二首

宋代:范仲淹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石子涧二首

宋代:范仲淹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傅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试笔

宋代:范仲淹

偶缘疏拙得天真,岂问前途屈与伸。

车马纵能欺倦客,江山犹可助骚人。

懒如叔夜书盈几,狂似渊明酒满巾。

况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纖尘。

送刘牧推官之兖州

宋代:范仲淹

相国镇束鲁,开合多英豪。

羡子赋從军,壮思如波涛。

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鳌。

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

或作梁甫吟,秋风共呼号。

翩翩草檄外,可与相游遨。

益以夫子心,万物都一毫。

此行名与节,须似泰山高。

送欧伯起

宋代:范仲淹

天与神交忽解携,一溪风月更同谁。

自惭萧洒如猿鹤,却向周郎怨别离。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送饶州董博士

宋代:范仲淹

番国英豪富鲁儒,同时举送起乡闾。

文章耻学扬雄赋,议论羞谈贾谊书。

喜得明珠三十六,恨遗壮士二千馀。

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归乘驷马车。

送僧文光

宋代:范仲淹

一品山前识,迢迢三十春。

多惭画戟里,重见白云人。

送石曼卿

宋代: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

送识上人游金山寺

宋代: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

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上蓬莱。

送魏介之江西提点

宋代:范仲淹

旌旗如火浪如鸥,一路春城次第游。

江上高楼欲千尺,便從今日望归舟。

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

宋代:范仲淹

一麾轻去奉兰羞,共惜清贤岂易求。

筮易暗惊鸣鹤远,赋诗深望白驹留。

古来经纬心皆晓,闲处光阴发半秋。

长孺之才同吏隐,相宽频上海边楼。

送向综国傅通判桂州

宋代:范仲淹

通籍三公后,监州五岭深。

欲知明主意,将慰远人心。

岁计多藏药,舟行不废琴。

归书清白最,宁问橐中金。

送谢景初迁凭宰馀姚

宋代:范仲淹

世德践甲科,青紫信可拾。

故乡特荣辉,高门复树立。

馀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

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又得贤大夫,坐堂恩信敷。

春风为君来,绿波满平湖。

乘兴访隐沦,今逢贺老无。

文藻凌云处,定喜江山助。

未能同仙舟,离樽少留驻。

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送邢昂处士南游

宋代:范仲淹

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复,万里清风去不孤。

送徐登山人

宋代:范仲淹

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

白发末理生,惟谈圣人道。

爱君妙山水,所得是神气。

尺素写林峦,邈有千里意。

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

直指九华峰,去扫先君茔。

却来华阳川,与我溪上盟。

行歌紫芝秀,坐啸清风生。

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结成物外游,忘此天下情。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送鄞江窦尉

宋代:范仲淹

片帆飞去若轻鸿,一霎春潮过浙东。

王谢江山久萧索,子真今为起清风。

送郧乡尉黄通

宋代:范仲淹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

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户击惨舒。

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嘘。

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送湛公归四明讲席

宋代:范仲淹

满面南风指四明,山长水曲不胜情。

自言此去云林下,惟讲华严报太平。

送真元二上人归吴中

宋代:范仲淹

归心不可夺,千里故园春。

及见市朝事,却思江海人。

烟波方得伴,松月定为邻。

愿结虎溪社,休休老此身。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宋代:范仲淹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苏州十咏其二·木兰堂

宋代:范仲淹

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苏州十咏其九·观风楼

宋代:范仲淹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

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

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

宋代:范仲淹

古来兴废一愁人,白发僧归掩寺门。

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

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

唯有延陵逃遁去,清名高节老干坤。

苏州十咏其七·太湖

宋代:范仲淹

有浪即山高,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苏州十咏其三·洞庭山

宋代:范仲淹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事呈韩布殿丞

宋代:范仲淹

南宫曾薦牧之文,失足徒劳忽十春。

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

无功岂不孤黄石,有道何堪忆紫莼。

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锺鼎古何人。

四民诗其二·农

宋代:范仲淹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製度非唐虞,赋斂由呼和浩特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垅,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四民诗其三·工

宋代:范仲淹

先生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周旦意不配刊之考工记。嗟嗟远圣人,

製度日以纷。窈窕阿房宫,

万态横青云。荧煌甲乙帐,

一朝那肯焚。秦汉骄心起,

陈隋益其侈。鼓舞天下风,

滔滔弗能止。可甚佛老徒,

不取慈俭书。竭我百家产,

崇乐一室居。四海竞如此,

金碧照万里。茅茨帝者荣,

今为庶为耻。宜哉老成言,

四民诗其四·商

宋代:范仲淹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

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

游者窃吾利,堕者乱吾伦。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

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穷山无遗实,竭海无遗珍。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

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馀者。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

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四民诗其一·士

宋代:范仲淹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

道從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

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

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

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

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

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

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

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

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

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

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

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

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臆。

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默。

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

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

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

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送蔡挺代父之蜀

宋代:范仲淹

朔风岂不寒,蜀道岂不难。

之子代亲行,万里心自安。

剑阁雪犹明,锦江春未阑。

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

送常熟钱尉

宋代:范仲淹

姑苏台下水如蓝,天赐仙乡奉旨甘。

梅淡柳黄春不浅,王孙归思满江南。

送陈环秀才游金陵

宋代:范仲淹

君有江南行,为君歌以喜。

龙盘山万曲,练静江千里。

江山不可空,台星照吴中。

古来王谢地,今有周召风。

而间杨与郑,万丈光相映。

煌煌聚宰府,金陵一何盛。

此去知已贤,雅客情无边。

白云起江树,明月逐江船。

云月共徘徊,优哉如游仙。

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

宋代:范仲淹

精鉴本非深,英僚暂此沉。

火炎方试玉,沙密偶遗金。

岂累青云器,犹孤白雪音。

敢希苏季子,潜有激仪心。

送丁司理赴明州

宋代:范仲淹

仙家枝叶令威孙,南去司刑庇越民。

金阙道书微旨在,狱多阴德是真人。

楚国公范仲淹词作鉴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

宋代:范仲淹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宋代:范仲淹

盛府兼名邑,荣归指故林。

多年望乡泪,万里倚门心。

江馆春寒薄,山程晚翠深。

板与迎侍日,桃李正芳阴。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宋代:范仲淹

此行深惜别,所喜是宁亲。

祖帐千门晓,乡关锦国春。

鸟歌疑劝酒,山态似迎人。

我绝南陔望,因兄泪满巾。

送何涉秀才

宋代:范仲淹

蜀道归来万里身,上堂嘉庆动诸邻。

贤良诏下先生起,休向成都问卜人。

送河东提刑张太博

宋代:范仲淹

忆守姑苏日,见君已惊人。

翩翩幕中画,落落席上珍。

强记及敏力,一一精如神。

洎余领西帅,密与羌夏邻。

君来贰边郡,表里还相亲。

有如得四支,周旋卫其身。

予始按万渠,兵行百物陈。

而君主其事,进退皆有伦。

羌酋八九百,醉歌喜齗齗。

传告以号令,再拜冈不驯。

作城大顺川,扼胡来路津。

汉军始屯集,虑骑俄纷纶。

诸将稍畏怯,偶语辞艰辛。

君跃疋马去,入险将死滨。

持挝画祸福,虎校靡不遵。

呼兵就畚插,悦使咸忻忻。

画夜战且役,城成未逾旬。

虑乃急攻我,万众生烟尘。

苍惶被矢石,遁走无逡巡。

君驰奏阙下,感慨动中宸。

是秋怀敏败,虑势侵泾源。

天地正愁惨,关辅将迸奔。

腹心苟不守,皮肤安得存。

予召蕃汉兵,趋邠当北门。

诸将切切议,谓宜守塞垣。

惟君力赞我,咸镐为本根。

全师遂鼓进,连城息惊喧。

果释天子忧,奖诏垂明恩。

予贰机衡重,君掌食货繁。

岂敢懈夙夜,未尝摅笑言。

今叨领南阳,会君乘使轩,

携手百花洲,无时不开樽。

语论极今古,情契及子孙。

气同若兰芝,声应如篪埙。

浩歌忘物我,剧饮无凉暄。

自问平生心,此乐曾几番。

一旦改使节,匆匆指并汾。

惜别固不忍,赠行当有云。

從来宿兵地,北与胡汉分。

长河出紫塞,太行入青云。

天然作雄屏,览者怀忠动。

行府在平阳,山川秀氤氲。

尧民击壤歌,千古犹得闻。

君有经济心,润以金石文。

揽辔问风俗,坐堂精典坟。

此道日益大,行行思致君。

送虎丘长老

宋代:范仲淹

暂向天台参众真,虎丘风月远随身。

琼台肯便长栖去,无限人间未度人。

送黄灏员外

宋代:范仲淹

三十馀年交旧心,相逢那复议升沉。

卑飞尘土味诚薄,达宦风波忧更深。

自古荣华浑一梦,即时欢笑敌千金。

追陪未久还离索,早晚轩车重见寻。

送江南运使张傅度支

宋代:范仲淹

刑措东南始诏回,重分邦计命钦哉。

于公已积充闾庆,萧相还施富国才。

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马路初开。

启心知有嘉谟在,足乱云霓忆帝台。

送李弦殿院赴阙

宋代:范仲淹

寂寥门巷每相过,亲近贤人所得多。

今日九重天上去,濉阳孤客奈愁何。

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

宋代:范仲淹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