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并称。众所周知,每一座历史名楼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渊源。滕王阁因为初唐才子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久负盛名;黄鹤楼因为盛唐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名扬天下;岳阳楼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则《岳阳楼记》,千古流芳。
这样看来,岳阳楼之名好像其他两座楼,晚成名两三百年。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早在唐代岳阳楼便成为迁客骚人凭栏吊古伤今的名胜之地了。
岳阳楼,原是三国时代东吴著名将领鲁肃的“阅军楼”,后为南北朝时期的“巴陵城楼”,后来得名于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公元759年的秋天,李白遇赦返乡,与好友夏十二游历洞庭湖,登岳阳楼,高兴之余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来。
诗人登高望远,八百里洞庭景色一览无余,全诗没有一处是从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渺远开阔、高耸入云、横无际涯等状落笔,却让人无处不感觉此楼之高。不是山衔月,就是云连塌,要不就在天上喝酒,这样的浪漫主义色彩,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确实也只有“诗仙”李白能想的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首诗,使得这座南朝的“巴陵城楼”彻底更名为“岳阳楼”。尽管此时的巴陵城已经改名为岳阳城,但是还没有人把此楼易名。李白的这首诗,不仅奠定了岳阳楼的盛名,还给开启了吟咏岳阳楼的先河!
岳阳楼不仅历史悠久,就是地势也十分优越。它位于八百里洞庭湖畔,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浩浩汤汤,极为壮观!正因此壮景,历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才会多聚于此,排忧书愤。
公元768年,“诗圣”杜甫暮年沿江陵一带漂泊到湖南,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栏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由衷的礼赞。然而,想到国家多灾多难,自己又飘泊无定,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名篇《登岳阳楼》,还有《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两首诗。
最著名的《登岳阳楼》,曾是我们必备的诗词之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即使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也毫无得偿所愿之感,有的只是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己身世的无助。
虽然前有孟浩然豪言壮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但杜甫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象当真独一无二。
难怪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言: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后来,晚唐诗人李商隐,贬谪期满回归长安时,路经洞庭,想到昔者迁客骚人会与岳阳都留下了千古名篇,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还有韩愈的《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等。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两首七言绝句《岳阳楼》,不仅抬高了岳阳楼的地位,其怀念楚国屈原之情更令人深深感动。
其一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其二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纵观两诗,一首以情托兴,一首以史托兴,作者意在借古喻今,反对分裂,力主一统;反对战争,希望安定;反对昏庸,求其进取。
诗人出生楚地,对楚怀有深情。不论是岳阳楼,还是云梦泽,或者神女峰,它们都象征着国家的大好河山。寥寥数语,彰显了这位仕途坎坷之人的伟大爱国情怀。
到了北宋时期,政治昏乱。大臣滕子京因为被诬陷挪用官银,被贬到巴陵郡。到了被贬之地,他并没有颓废,反而兴修水利,利用官府帮百姓追债来筹集善款,重修岳阳楼。在竣工之后,他派人画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远在邓州的好友范仲淹来作序。
范仲淹收到好友的请求,立即看图写文在花洲书院里挥毫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部名篇《岳阳楼记》。全文由景入情,通过对迁客骚人游览岳阳楼的心境做对比,一喜一悲,道出了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抒发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并将之奉为一生准则,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滕子京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自《岳阳楼记》一出,湖南岳阳楼从此声名远扬,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这是岳阳楼最富盛名的时候,当然也是它人文历史最为辉煌的时刻。
历史变迁,时代变换,但不变的是:岳阳楼依然是湖南甚至整个中华引人为傲的名楼之一!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岳阳楼古诗李白_岳阳楼 李白
江南有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并称。众所周知,每一座历史名楼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渊源。滕王阁因为初唐才子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久负盛名;
-
洗尽铅华,方得始终_铅华洗尽什么意思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句俗语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泥与水的关系。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事无绝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小泥人过河》这篇文章,它改变了我
-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下一句
提到北宋文学史,苏轼、欧阳修、大小晏等人是不能绕过去的。在这些文学家当中,真正实现仕途和文坛双丰收的人物还是很少的,欧阳修、晏殊都还可以,但是真正出现“出将入相”的诗人
-
先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_文学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造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
先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_范仲淹有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故事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
-
结识古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_范仲淹的什么,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说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做秀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只有嬉皮,而没有庄重,只有对大义的解构,而没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那么,为什么说范仲淹的“先
-
范中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起这句千古名言,人们不禁会感慨,只有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范仲淹,才会把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和他的才思结合起来,成为历代大方
-
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儿乐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有卓越的建树,在文学上有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高尚的品德节操,为后人所深深敬仰。 范仲淹出
-
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系作者梦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祖籍邪州(今陕西桃县),后来迁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两岁时父
-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意思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
这两句话,是古代范仲淹的诗词中的两句话,多用于从政的官员,对自己的一个高度评价,为什么这么说,先天下,只有一方官员,一方领导才会这么说,因为起着带领和管理的含义。发出忧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夙夜在公”出自《诗经·召南·采蘩》,是一种对官员勤劳工作的劝勉,大意是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质上
-
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是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