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苏轼,往往是从他留下的翰墨中感受到他令人惊叹的文采。我们喜欢苏轼,往往是因为他那豁达乐观、自由而不羁的灵魂。苏轼这个人,实在有太多方面,让人不得不为此沉沦,啧啧称叹。
然而,这样的一个潇洒放浪的人,在自己这一生中却遭遇了无数的坎坷。他想要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却屡屡遭受挫败。他在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左右不定,最后却沦为了两方的弃儿。他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三个地名不仅代表了苏轼的一生,也是他人生中苦难的标志。
而他所经历的乌台诗案,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具有代表性的风浪。在乌台诗案中,他遭受到了贬斥,最终被下放至黄州,成为他人生苦难之旅的第一个站台。
图 1 苏轼
乌台诗案的内涵
乌台诗案是由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所引发的案件,这首诗叫做《湖州谢上表》。由于这首诗作的内容触碰到了当时当权者的利益,便被有心之人利用,引发了乌台诗案。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乌台诗案是一场文字狱。
那么为什么这场事件要被命名为乌台诗案呢?这是因为告发苏轼的正是御史台的官员监察御史。在御史台附近常常会种植大量柏树,这些柏树恰好又是乌鸦喜欢逗留栖息的地方,于是人们便把御史台称作"乌台"。苏轼因为《湖州谢上表》这首诗而被弹劾后,皇帝便派人在御史台审理此案,因此这桩案件便被命名为乌台诗案。
图 2 苏轼画像
《湖州谢上表》
整个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就是苏轼所作的这首诗《湖州谢上表》。那么苏轼为什么会写这首对他仕途不利的诗歌呢?
当时宋神宗将苏轼调往湖州去担任当地的知府。一般的官员在遇到调任时都会向皇帝写一些诗词文章来表示圣恩眷顾。于是苏轼便写下了《湖州谢上表》。
然而苏轼在作诗的时候,除了对宋神宗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外,还不小心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推行新政的牢骚。本来这也是一件小事,谁知被有心之人知道,便放大了苏轼的牢骚,让宋神宗以为苏轼对于自己大力推行的新政极为不满。于是,苏轼便被下诏入狱,乌台诗案正式爆发。
其实,让苏轼锒铛入狱的仅仅就是这么一句诗:"陛下治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大意就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应该回家种田了,自己比不上那些新入官场的锐意革新之人。对于苏轼自己来说,也许这只是一点小牢骚而已。但在宋神宗看来,这便是苏轼对于整个新政的不认可。
可怜的苏轼便被卷进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本来自己的人生就不顺意,又碰上乌台诗案,对于当时的苏轼而言,自己的人生实在是黑暗至极,无光亮可言。
图 3 苏轼被弹劾
乌台诗案的根源
从根源上讲,乌台诗案实际上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改革派中的小人胜出,苏轼包括他的一些好友均遭到贬斥。
王安石主持变法,鼓励宋神宗支持新政。而苏轼却是保守派的一方,反对进行改革。于是苏轼在政见上与改革派的人完全对立。因此,苏轼常常借助自己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对于新法的反对。虽然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但他本人与王安石的私交甚好,王安石一派也未对苏轼做出致命性的攻击。
然而,苏轼写《湖州谢上表》的时候,正好是王安石被自己提拔的小人所陷害的时候。苏轼又刚好在自己的诗作中讽刺了这些新进的仕人。于是,这些支持新法中的一部分小人便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苏轼对新法不满,对朝廷蔑视。
图 4 宋神宗默许将苏轼入狱
乌台诗案的经过
乌台诗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一篇《湖州谢上表》并不能作为指控苏轼的有力证据。那些小人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寻找其他资料,以求构陷苏轼。
那些小人们疯狂的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作,只为在诗作里找出苏轼批评新政的蛛丝马迹。他们不放过苏轼诗作中的每一片段,甚至有些根本与时政无关的,他们也会找到理由为其安插上罪名。
比如当时的何正臣,他是在御史台里做监察御史里行,他就从《湖州谢上表》中究出"生事"、"新进"这些词语来弹劾苏轼,由于这些词语在之前就已经成为了朝政上的隐晦,因此苏轼的罪名便被坐实。与何正臣同为里行的舒亶还仔细地研读苏轼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指责苏轼狂妄自大,妄谈新政,反对新法中的青苗法以及盐法等。
这些小人们丧心病狂地为苏轼罗织罪名。他们甚至还找到苏轼与友人互相赠送的诗作,企图在里面寻找苏轼反对新政的影子。
当苏轼得知自己被弹劾后,他十分的害怕,特别是害怕自己会拖累一些根本毫不相干的友人。于是,当这些无端的指控如滔滔江水漫袭而来时,苏轼一一承认。
图 5 苏轼被御史台官员审讯
最后的结果
虽然这些被人安插的罪行让苏轼处于无尽的绝望之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有利的形势将他挽救了出来。
宋代自成立之时起就有不诛杀文人的祖训,即使文人犯了再大的过错,都可免于死罪。所以,对于苏轼而言,他还是有生存的希望。
同时,有很多人为他求情也是他能够获释的一大因素。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亲自出面劝说神宗让他对苏轼网开一面;一些大臣譬如章惇、王安石等也为苏轼求情。神宗在这些人的劝说下,决定免除苏轼的死罪。
虽然苏轼逃过的死亡的魔爪,但他却被贬谪到了黄州去当一个团练副使。这场乌台诗案看似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最大的坎坷,殊不知,前方还有无数的磨难在等着他。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本就充满艰辛的人生变得更加黑暗,但这却只是苏轼整个人生的一个算不上什么磨难的一场大浪而已。也许这对平凡的我们而言算是令人窒息的打击,但苏轼却只是飒然一笑,坦然地面对着这些人生中的波涛惊浪。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写的词_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去了何处
我们了解苏轼,往往是从他留下的翰墨中感受到他令人惊叹的文采。我们喜欢苏轼,往往是因为他那豁达乐观、自由而不羁的灵魂。苏轼这个人,实在有太多方面,让人不得不为此沉沦,啧啧
-
乌台诗案 百度百科_乌台诗案后苏轼怎么了
差一点毁了宋太祖遗训的“乌台诗案” 宋太祖曾刻石铭志,其中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一条。但“乌台诗案”就差一点毁了太祖遗训。“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发生的文
-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过程中的主要遭遇_乌台诗案因为苏轼哪一首诗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十分悠久,自秦朝开始,直至清朝结束。朝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发生着同一件事,那边是因文人而
-
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_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哪里
思想往往先于行动,一个国家出现动乱之前,首先就会在思想上出现动乱的端倪,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十分关注思潮,对有利于统治的加以褒奖,对不利统治的加以钳制。但是这一点也容易为奸
-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写的诗_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去了何处
北宋御史台院内,柏树苍苍,常有乌鸦在此栖居,一代文豪苏轼被囚此地103天,几乎陷于被砍头之绝境。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发生于此。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
乌衣巷刘禹锡赏析表现手法_乌衣巷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位于哪里
问题:刘禹锡的千古名篇《乌衣巷》用笔巧妙之处在哪?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言 这首乌衣巷表达的是今古盛衰之感,这个主题大家都能
-
乌台诗案是谁告的状_乌台诗案是谁陷害苏轼的
“乌台诗案”是北宋神宗时期的一桩著名的案件,这个案件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个案件的当事人以及牵扯到的人和事都很著名。 这个案件的当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苏东坡,牵扯到的
-
宋朝时因乌台诗案而入狱的文人是王安石_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哪里
文/王国栋 1079年3月,外放湖州知州的苏轼在上表谢恩时,为了表达对宋神宗及王安石改变祖宗之法的不满,写了:“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的句子
-
书法家的古诗作品_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张问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今蓬溪县)人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
-
西施咏王维赏析_古诗作者王维
《西施咏》 作者: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阅读答案_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古诗拼音版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