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于晓非 截取自喜马拉雅FM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6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听全讲
“何以故?”什么意思?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前面老师跟须菩提说,说须菩提啊,你看那些大菩萨们,他们发愿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可是当他们切切实实地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度向无余涅槃的当口,他还要觉得自己一个没度,“何以故?”梵文是“tat kasya hetoḥ”什么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金刚经》后边反复出现的,叫做“四相”,什么意思?
大家要知道,在我们的人群当中,对生命、对生死,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解:第一种不相信生命的轮回,认为人死如灯灭,哪有什么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没有!这是一类人。第二类人,相信生命的轮回,相信生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但是一旦相信了生命的轮回,他就一定会问一个问题,那什么在轮回?因此这第二类人,就是一旦相信了轮回,他就一定要去肯定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一个精神主体,他认为一定有这么个精神主体在那里轮回;形象地讲就像搬家,比如说我有我的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一个精神主体,这个精神主体上辈子在狗脑袋里边的时候,那我就是狗,这辈子到了我的人的脑袋里边,那我这辈子就是人,那一不留神下一辈子进了猪的脑袋里边,那我就是猪。所以他认为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这里不断的搬家换房子而已,而那个精神主体没有变,这是对生命的第二种理解。
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人是第一种见解,不相信生死的轮回;那么,绝大多数印度人是第二种见解。印度老百姓,特别是印度的古代的老百姓,都相信生命的轮回,而且他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轮回的背后,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轮回的精神主体。不仅印度的老百姓是这样理解的,印度绝大多数的思想家、宗教家、修行者、学者们,也都这么理解的,因此你去看印度的思想家,他们在辩论着一个话题,什么话题?就是这个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什么特征的?对这个精神主体的理解的差异,将决定了我们修行解脱的路径的差异。所以印度的思想家们都在辩论着,这个精神主体什么样;所以大家能想象这个场景吗?在印度的恒河边,在释迦牟尼没有降生之前,那里出现了一批的思想家,他们在修行,他们在寻求解脱,但是在他们寻求解脱的历程当中,他们始终在辩论一个问题,就是那个轮回的主体,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到了是什么特征?通俗地讲,这个“我”,轮回的主体这个“我”,什么特征?在释迦牟尼降生之前,这个“我”是什么特征这件事,在印度已经辩论了几百年了。
各位,释迦牟尼的伟大,就在于他老人家降生之后,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他老人家开始说法了,而他老人家说的法与印度其他的那些思想家、宗教家说的法的最不共的地方,就是佛陀他老家人告诉我们,从凡夫的境界上讲,我们凡夫确实是在轮回的,但是这个轮回的背后没有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呀,“无我”。大家能理解佛陀在恒河边说法的震撼性吗?因为其他的学者讨论这个“我”什么样,都讨论了、争论了、辩论了几百年了,大家都坚信轮回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这是相信轮回的人的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可是佛陀却告诉我们,要害就是没有这个“我”,凡夫境界上的生命的轮回,不过就是一个相似相续的过程,这个相似相续背后是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一个轮回的精神主体的。佛教管这个叫“无我”,“无我”是佛陀教诲的非常重要的精神。
那么回到我们的经文的讨论上,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这四个词,对应着四个梵文词,“无我相”的那个“我”,梵文词是“ātman”,“无人相”的那个“人”,对应着梵文词是“pudgala”,“无众生相”的“众生”是“sattva”,“无寿者相”那个“寿者”是“jīva”。大家注意,梵文的这四个词,就是印度的学者们,那些坚持认为生死轮回的背后,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轮回的精神主体,他们给这些精神主体起的各种各样的名字。从不同的角度他们给安立了不同的名相,比如说一个正在生死轮回的人,他认为他自我一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轮回主体,那么这个“我”梵文叫“ātman”。那么我们一个人死了,叫做命根即断,这个肉体抛弃了,但是什么东西轮转了到下一生呢?那么印度人,把那个能够轮转于下一生的那个精神主体,印度人给了它一个词叫做“pudgala”,有时候这个词我们也音译作“补特伽罗”,那么在鸠摩罗什的译本,就把它译做“人”,所以我们讲“人无我”的时候,实际上严格意义讲叫做“补特伽罗无我”。所以这个“pudgala”,它就是表达的那个生死不断轮转、肉体抛弃了、命根毁断了,但是它总得有一个东西去转吧?所以义净把它译做“更求趣”,就是趋向于来生的那个精神主体,“pudgala”。
那么第三,“众生”,梵文“sattva”,那么这是从什么角度讲的?从“我所执”的角度讲的,比如说一个菩萨度众生,那么往往一个人度众生的时候,他心中有众生可度,我今天度了张三,昨天度了李四,明天准备去度王五,那么张三、李四、王五,他一定认为这是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一个被我所度化的众生,那么梵文给它一个名词就叫“sattva”。
那么什么叫“寿者”?它对应的梵文就是“jīva”,“jīva”这个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认为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走过了这几十年的历程,这几十年历程,我们的肉体变了,我们的很多事物都变了,但是在我们这一期生命的过程当中,它总有一个没变的东西,死死地抓住那个没变的这一期生命、一期寿命当中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这个印度人叫“jīva”,叫做一期寿命的“住执”,就是我这一期生命,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背后总得有一个没变的东西,对这个东西的执着,印度有的学者就管它叫做“jīva”,那么鸠摩罗什把它译做“寿者”。
其实在印度,这些思想家们在争论,生死轮回背后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这个轮回的精神主体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也不仅仅是这四个,还有很多,比如说“puruṣa”、“māṇava”,还有很多。那么在这里,大家要理解,释迦牟尼老师说,说须菩提啊,说你看为什么那些大菩萨们,他们度了众生,还觉得自己一个没度呢?那么释迦牟尼老师,在这儿举了四个,印度思想家对那个生命轮回背后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的四个描述的词汇,“ātman”、“pudgala”、“sattva”、“jīva”。佛陀说大菩萨们的心中,早已没有对这个轮回于生死背后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的执着了。所以,鸠摩罗什把它译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大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他已然没了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能度众生的这个菩萨的这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也已经没有了菩萨所度的那些众生的背后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也就是我们前边说的,大菩萨度众生,他要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无我、性空,被菩萨所度的众生无我、性空,所以度了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金刚经中的寿者相是什么意思?_圆觉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原创: 于晓非 截取自喜马拉雅FM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6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听全讲 “何以故?”什么意思?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前面老师跟须菩提说,说须菩提啊,你
-
像佛珠一样的果子_长寿果无患子菩提子
在我国南方,有一种和龙眼树同属一科的树,它结的果实长得像龙眼,不过这种果实不能吃,而是有其他的作用。它全身都是宝,叶子、果实、果核、树皮、树根等全都能入药,是民间的治病
-
被称为画圣的古代画家是吴道子吗_画圣吴道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朝之所以被称之为盛世,除了强盛的国力之外,跟文化上的繁荣也有很很大的联系。说到唐朝文化,最先想到的便是唐诗,事实上,繁荣的唐文化不仅仅有唐诗,还有美术。说到唐朝的美术
-
我国五岳名山_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
五岳名山推荐之:泰山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 世界地质 5A景区 风景名胜 国家地质 ) 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
-
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_我国著名的五岳有哪些山
哈喽大家好,这一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我们中国的五岳名山的介绍! 很多武侠小说都包含着这五大名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泰山 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
西游记的作者是哪里人_西游记的作者是哪一个
《西游记》这本书里佛教和道教的众多神仙纷纷登场,既有合作也有争斗,读者们对于“抑道扬佛”还是“抑佛扬道”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了。在孙悟空还没参加取经之前的故事里,以玉皇大帝
-
显通寺铜殿_神通寺在哪里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寺庙群,它的前身是“大孚灵鹫寺”,最早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显通寺几经修整重建。北魏扩建显通寺时,设置了
-
西安香积寺求什么最灵_西安香积寺供奉的菩萨
天外(图:@张望) 汉传佛教,因对阐释角度和修习方法不同,“八万四千法门”形成许多宗派。祖庭,是佛教特指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 汉传佛教八宗派,六个祖庭
-
西安香积寺门票多少钱_西安香积寺开放了没
国内旅游:西安“香积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佛文化的魅力,相信人们都见识到了。世界上的寺庙也是数不胜数的,不过被称为祖庭的还是挺少的,所以香积寺的旅游价值还是很高的。香
-
西安长安区香积寺公告_西安香积寺开放了没
香积寺,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一祖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7公里的神禾原,南临滈水,西傍潏水。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唐高宗永隆2年(681),净土宗创始人之
-
让人心静的禅意诗_禅修心静的诗
访云母山僧 唐—护国 森然古岩下,净行一番僧。 松下滤寒水,佛前挑夜灯。 莲花国土异,贝叶梵书能。 想到空王境,无心问爱憎。 诗从番僧所住之所、所饮之水以及挑灯读经、心无爱憎等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首诗的意思_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什么意思王维
歌名| 秋~华恋~ , 来源 | α·Pav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一直都喜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