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
又称《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托名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讨论医学问题。书名冠名黄帝,并非说该书为黄帝撰写,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由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该书,其中甚至包括东汉乃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所以,《黄帝内经》是汇集古代众多医家经验和理论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素问》包括了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神、津液,病因病机,辨证原则,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说等学说。《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这些重要论述在两千年前便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独特体系,这也是中医学与世界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的根本不同之处。
(二)《难经》
《难经》又称《八十一难》。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该书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关于本书的作者,有人认为是战国名医扁鹊(即秦越人),但经查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汉书·艺文志》均无有关此事的记载。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难经》八十一篇,《汉书·艺文志》不载,隋唐史始载。《难经》为何时何人所作,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难经乡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至于作者为秦越人的说法,尚无法考证。《难经》以问答形式阐释《黄帝内经》精义,“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讨论了八十一个中医学问题,全书采用问答式,作者提出自己所认为的难点、盲点和疑点,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全书共81难,立足于基础理论,以脉诊、脏腑、经脉、腧穴为重点。故称“八十一难”。(三)《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专著。首载于梁代软孝绪的《七录》。《隋书 经籍志》也提到《神农本草经》有5卷。但前两书均未交代该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对于该书作者直存在争议。该书为何人何时所作呢?梁·陶弘景认为,《神农本草经》为仲景、华佗所作。北齐·颜之推提出此书系神农氏所作,只是经过后人的增删整理,掺杂了新内容,才乱了该书的原貌。晋·皇甫谧则认为是岐伯或伊尹所撰。该书的成书年代,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晋人嵇康、皇甫谧等皆引用或提到过此书的内容,说明本书在西晋以前就有流传。书中又多重视养生、服石、炼丹,还有神仙不死之类的说教,与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颇相吻合。多数中医文史学者认为,《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人一时,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书名冠收神农,是假托神农氏所著,真正作者不详。《神农本草经》的原著已于唐代初年散佚,现行版本是后代医家从《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中辑录出来的。流行的版本较多,其中以孙星衍、孙冯翼叔侄合辑本较为完善。《神农本草经》是秦汉众多医药学家总结、搜集、整理药物学经验成果而成的专著,是对中药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四)《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约150-219)。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钻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汉代著名的临证医学家。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政治极端黑暗,官府横征暴敛,豪族地主痂狂兼并土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战火绵延,天灾频发,疾病流行,死人众多。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他的家族原有200多口人,自建安元年(196)以来,不到10年的时间,即有三分之二的人生病死去,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死于伤寒。由于统治者根不重视医学,社会百姓迷信巫医,不但医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一般医生也墨守成规,他们。各承家技,终始顺旧。,而那些庸医们不但技术低劣,而且医疔风气恶劣,常常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结果使许多病人断送了性命。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的张仲景立志发奋钻研中医。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柩》《难经》等古典医籍,并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撰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兵燹,原著不久即散佚。后人经过整理,将论述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论述内科杂病的部分结集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大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医著作肯定不仅仅这四部,几千年的历史书写了很多的中医名著。
科技进步了,希望中医也能够进步,不要只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享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