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少跟大家说一说春秋时期南方的战争形势,前期主要是吴楚之间的争斗。
楚国熊氏一族,最初居住在长江上游,楚始祖受封于丹阳,在今天湖北省的西部,之后熊氏逐渐东移,兼并鄂西黎苗各部落,至楚王熊渠时代,逐渐开拓至今湖北东部及江西北部地区。文王熊赀时定都于郢。自楚成王与晋文公城濮之战战败后,楚国北进之路受阻,只得继续向东发展。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开始向淮河流域进展,该地区原为东夷散居民族盘踞,主要有江、六、蓼及群舒等小国。第二年,楚灭江国,又过一年灭了六国、蓼国。楚自灭了六蓼两国以后,以此地作为经营淮河流域的根据地,屯驻重兵,等待机会继续东进。楚既向东发展,于是与立国于长江下游势力正向淮河流域发展的吴国发生接触。
吴楚两国相遇,斗争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原先散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各部落而言,吴楚两国的侵入,都是属于外来势力的侵犯,只不过东夷各部族与吴国都处于长江下游,年深日久,其间的商业贸易与经济上的连系及血缘与人事交往必然十分密切。而楚国是来自长江上游,楚穆王以武力灭江灭六灭蓼,据有其地,屯驻重兵,实为一种武装侵略的行为,很容易激起东夷各部族的憎恨与仇视。因此吴国出兵淮河流域对楚作战,有一种以东夷民族保护者的姿态出现,所以能处处得到东夷民族的帮助和欢迎,尤其是行军用兵,感觉便利了许多。
吴楚正式开战开始于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用新练的水陆两军北伐徐国,讨其附楚之罪,徐国不敌,于是臣服于吴。吴王以为要想保持在淮河流域的势力,必须将楚国入侵的势力击破。此时楚共王正向郑国用兵,留守在淮河流域的只有州来一城的少数守兵,吴王于是率军攻打州来,于是年八月破州来城。楚令尹婴齐率军来救,已经来不及了,而攻打郑国的楚军,由于受到分兵的影响,也以失败告终。
此一战,使中原诸侯对吴国十分重视,邀请吴国加入中原联盟,于是吴国以东方的新兴势力,成为楚国东面的牵绊。而久在楚军蹂躏压迫下的东夷各小国,对于吴国的兴起,也认为是东方民族自立自强的象征,所以相继臣服于吴。
至公元前525年吴公子光率舟师击败楚国舟师,此时吴国也是疲于战事,两国的斗争也有六十年之久。看其本质,与中原诸侯与楚的斗争完全不同。中原诸侯与楚的斗争,是中原诸侯联盟抵抗楚的侵略,而吴楚的斗争,是为了争夺淮河流域的土地,这里既不属于楚,也不属于吴,是东夷民族散居的地区,当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国。所以吴楚的斗争,两方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号召,不像中原诸侯联盟有"尊王攘夷"的标识,单纯的只是争夺土地的战争,所以两国也没有盟国参战,只凭一己之力与对方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