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武则天杀了哪些大将_武则天里面上官大人的结局

武则天杀了哪些大将_武则天里面上官大人的结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17 03:35:09
阅读:

说到上官仪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但是说到上官婉儿,大概是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隋唐时期人,早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在江都生活,但是在大业十四年的时候,隋炀帝身死,他的父亲也遇难,因此上官仪为了避祸转而出家为僧。

唐朝宰相上官仪是怎么死的?武则天怎么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虽说是自行剃度了,但是上官仪算不上一个真和尚,除了学习佛家经典之外,上官仪还精研儒家《三论》并且很擅长作诗写文。后来等到唐朝成立的时候,贞观年间的时候,上官仪得到了当时扬州都督的器重被推荐去参加科举,果然一举考中进士,因为文采不错,所以上官仪经常帮李世民起草诏书,还得以参加宫中的宴会,同时他得到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等人的信任,参与到编撰《晋书》的工程中,因此被升官,授为起居郎,之后节节攀升,更是成为了当朝宰相位高权重。

上官仪在初唐时期非常有名,他不只是当时重要的宰相,曾经辅佐过李治登基并且坚决反对武后专权,同时他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在诗歌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创作的诗“绮错婉媚”,在原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诗的格式,追求声律之美,对于后来律诗的形成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上官仪对于唐朝诗歌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于诗歌中景物的描述上,通过细腻的手笔,一改原先媚俗艳丽的风气,使得整个诗歌的“画风”显得更加清新自然,但是对于内容没有什么拓展,还是一些宫廷文学,没有慷慨雄壮的气势,也没有自由不羁的气度,同时他归纳整理了前代人对于诗歌中使用对仗的方式,提出了经典的“六对”“八对”之说,对于后来诗歌的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贡献的。可以说他在唐诗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小编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一首名作。

上官仪的诗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这首《入朝洛堤步月》这首诗大概是他在当上宰相之后创作的,当时皇都在洛阳,文武百官要赶在凌晨之前感到皇宫,但是当时的皇宫在洛水边上,晚上是封门的,百官只能等在洛水边上的洛堤上等候。上官仪就在等候之中即兴创作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主要是说自己乘着马来到长洲(即指洛堤),而且将洛水比作曹操的《短歌行》展现自己治理朝政的魄力。在最后又是通过一幅秋日鸣蝉的景象展现了当时太平盛世可能会有的隐患。

上官仪在唐朝初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努力辅佐皇帝治理朝政,深得群臣和民众的敬爱,然而最后上官仪却凄惨地被人用谋反的罪名处死,直到多年之后才得以平反,那么上官仪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说到上官仪的死,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朝廷情况,当时正是武则天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时候,因为一段时间的李治重病,武则天临朝听政,被当时的人称为两圣,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两个主宰者呢?因此李治心中对于武则天也有着不满,但是又下不定决心,于是询问了上官仪,那么上官仪是怎么回答的呢?他直接就说:“皇后专横,不如废之。”上来直接就说废了武则天,李治被他也说动了,一下就决定起草废后的诏书。

但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辛苦建立的情报网就生效了,当时记载是“左右奔告于后”也就是说当时的手下人是竭尽全力跑去通知武则天的,知道消息之后武则天也是尽显枭雄本色,立刻赶来面见李治,武则天的能力确实远超李治,很轻易就抓准了李治多情懦弱的缺点,先是哭诉自己这些年来为了李治的付出,之后又是痛斥李治为何要废后,这么一来懦弱的李治瞬间就忘记了自己的原意,直接就把上官仪给推了出来,可以说上官仪就这样成为了李治的挡箭牌,这件事虽然暂且揭过,但是武则天毕竟是一个记仇的女人,没过多久就找借口把上官仪给杀了。

上官仪身为大唐初期有名的宰相、诗人,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虽然因为武后专政,上官仪被诬陷杀害,但是在武后被迫退位之后,上官仪就得到了平反,上官仪一开始被害于洛阳,但是后来迁葬到了渑邑,当地人敬仰上官仪为人刚正就给他立碑表达尊敬之情。

上官仪的目的在渑邑外边,原来有石碑,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捣毁了,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因为修建公路,坟墓也已经被掩埋了,公路从墓地上面穿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在距墓地不远的地方中国现存的上官家族的成员们在当时立有一块石碑,用来祭奠上官仪。

上官仪所葬的渑池地处一个温带山陵地区,处于中国华北地带,墓地所在的村子被称为仁村,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也是上官仪的祖籍所在。据说在后来上官仪的后人为他在此立碑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奇故事。据说当时上官仪后人大约30多人都来到了当地,开着车前往的,一路上都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是在为纪念碑披上红绫的时候却是突降甘霖,顷刻之间又烟消云散,开幕式得以准时开始,因此留下了一个“仪公公正,感动上苍”的说法。

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官仪的墓地遭受过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是直到现在,上官仪忠勇双全,对抗武后的精神依旧感染着我们。

武则天是用什么方法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长孙无忌: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

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上官仪:

上官仪曾为和尚,精研佛典,兼涉经史,善写文章。贞观年间进士。唐太宗时入仕,曾参与《晋书》的编撰工作。以文章事太宗,经常跟随太宗参加游宴。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辍,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许敬宗告发与废太子梁王李忠谋·反,以“离间二圣、无人臣礼”获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

入朝洛堤步月

【原文】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注释

⑴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

⑵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

⑶历:经过。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⑷曙:明亮。

唐朝宰相上官仪是怎么死的?武则天怎么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作品鉴赏】

《入朝洛堤步月》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

这首诗是写作者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唐朝宰相上官仪是怎么死的?武则天怎么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入朝洛堤步月》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是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算很高,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名家点评】

《隋唐嘉话》: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

《唐音癸签》:上官仪“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率尔出风致语,佳耳。张说“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似有意学之,那得佳?欧公力拟温飞卿警联不及,亦同此。

《唐诗观澜集》:“雀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徐、庾遗响。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景语神采,在王、裴上。写景沉着,格调亦雍容满足。

《诗境浅说续编》:此早朝途中所作。“鹊飞”、“蝉噪”二句,写洛堤晓行,风景如画,诗句复清远而有神韵。昔张文潜举昌黎、柳州五言佳句,以韩之“清雨卷归旗”一联、柳之“门掩候虫秋”一联为压卷,上官之怍,可方美韩、柳矣。

作者介绍

上官仪

唐朝宰相上官仪是怎么死的?武则天怎么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唐朝宰相上官仪是怎么死的?武则天怎么除掉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的?

本 名

上官仪

字 号

字游韶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陕州陕县

出生时间

608年

去世时间

665年1月4日

主要作品

《上官仪集》

主要成就

开创“上官体”诗风

官 职

西台侍郎、同三品

爵 位

楚国公(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武则天杀了哪些大将_武则天里面上官大人的结局

    说到上官仪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但是说到上官婉儿,大概是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隋唐时期人,早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在江都生活,但是在大业十四年的时候

    经典语录
  • 唐上官仪最著名的诗_

    唐高宗废了王皇后与萧淑妃,立了武则天为皇后。但是,反对的人很多,特别是长孙无忌那个老不死的和王皇后背后那一族的人,抵制力度之大,就像现在韩国装了萨德一样。武则天害怕丢了

    经典语录
  • 唐宋古文八大家分别是谁_唐宋八大家的古诗有哪些

    一谈到唐宋八大家,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都学过他们的古诗,它们 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八位的合称。 唐宋

    经典语录
  • 佛教舍利塔_西安名寺舍利子

    众所周知,佛教不是中国本土宗教而是从外引渡而来。但是,佛教文化却成功的融入了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的用语有很多,其中舍利是典型的佛教标记,在佛教

    经典语录
  • 王维的老将行是一首七言律诗_老将行诗体

    唐·王维《老将行》 (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

    经典语录
  • 蔡文姬的身世_蔡文姬生平事迹

    作为三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文人之一,蔡文姬。她的才华可以说毋庸置疑,可再出色的才华也无法改变战乱不断的时局,她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痛苦。 天下大乱,十二年的辛

    经典语录
  • 王羲之生于多少年死于多少年_王羲之年龄

    王羲之去世时59岁,他活了58年,这一点史书有明确记载,没有什么争议。关于王羲之的生卒时间,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一种认为生于公元321年,卒于公元

    经典语录
  • 杭州沈氏家族_沈氏宗祠吴兴堂对联

    文字:来源于网络 图片:泥鳅大叔(手机随拍)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

    经典语录
  • 沈约的代表作_沈约是什么朝代的人

    沈家是江南氏族大户,祖父沈林子为刘宋权臣,父亲沈璞。却说太子刘劭弑文帝即位。孝武帝刘骏起兵杀了刘劭。孝武帝之叔刘义宣和他争夺皇位,兵败被杀。当时沈璞任淮南太守,因服从刘

    经典语录
  • 谢朓诗词名句_谢朓新诗特点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 怀旧诗伤谢朓 // 朝代:南

    经典语录
  • 古代的典故_中国古代著名典故

    中国常用典故集录大全 【钻石版】 1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 一份 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经典语录
  • 诗歌的历史发展历程有多久_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历史发展 1、《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