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三国志》是《魏书》《蜀书》《吴书》的合称,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
在写法上,《三国志》沿用了纪传体体例,将帝王的传记称“纪”,其他人的传记称“传”。在整个三国时代,真正做过皇帝的有十几位,但《三国志》中只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等6人的传记称为“纪”,这是因为《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不承认刘备、孙权建立的政权,刘备、孙权以及他们继任者的传记只称“传”。
这个容易理解,陈寿虽出身于蜀汉,但后期在晋朝做官,晋朝是在曹魏禅让基础上建立的政权,所以晋朝官方只认可曹魏,而将蜀汉、孙吴视为非法,有人以此批评陈寿没有历史学应有的原则,历史为政治服务,不能坚持原则,在这一点上比不了以后出现的、尊蜀汉为正统的史书《汉晋春秋》。
其实这没有多少道理,既然存在“正统”问题且“正统”只能有一个,作为晋朝官员的陈寿就只能选择曹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得很中肯:“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陈寿是西晋官员,《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东晋官员,东晋南渡偏安,形势如蜀汉,正统观发生了改变,尊蜀汉为正统没有外部压力,以此争论《三国志》与《汉晋春秋》孰高孰低毫无意义。
虽然尊崇曹魏为正统,但陈寿并没有完全受此约束,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历史事实。比如,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的这60年间,事实上存在着3个政权并立的状态,陈寿是承认这种状况的,《三国志》书名的确立就是最好证明。《三国志》的书名并非后人所加,《晋书》说陈寿“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清代学者朱彝尊就此评论说“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曰《三国》,以明魏不得为正统”,也就是说,陈寿名里尊曹魏为正统,实际尊三者都为正统。
曹魏政权是在汉魏禅代基础上建立的,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献帝刘协而自立,这是一件大事,相关劝进表、辞让诏书、文告等可谓汗牛充栋,这类文书通常是正史所重点收录和保存的内容,但陈寿对此似乎视而不见,人们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才看到了那些篇幅浩瀚的内容。反观刘备称王汉中及后来武担山称帝,《三国志》对相关文字却有大篇幅的收录,从中似乎可以看出陈寿在正统观上的真实态度。
还有其它的例子,比如《三国志》中对刘备、孙权等人的称谓。《三国志》中非帝王以外的普通人物传记,要么以姓名相称,如《诸葛亮传》《陆逊传》《周瑜鲁肃吕蒙传》,要么以各人姓氏联结相称,如《程郭董蒋刘传》《王楼贺韦华传》,但《三国志》没有称刘备的传记为《刘备传》,称孙权的传记为《孙权传》。在陈寿看来,刘备、孙权等人就是事实上的帝王,如果把他们的传记和普通人一样处理,无疑贬低了他们的地位,但如果破例称他们的传记为“纪”,又难以得到官方认可,为此陈寿发明了一个说法,称他们为“主”。
陈寿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不少人认为这与陈寿及其父亲早年在蜀汉的经历有关,其实陈寿这样做并非出于私义,而是陈寿历史观的另一个独特表达,因为“主”的称谓不仅对蜀汉适用,对孙吴也是一样,《三国志》中刘备的传记是《先主传》,刘禅的传记是《后主传》,孙权的传记称《吴主傅》,孙权之后的孙亮、孙休、孙皓三位皇帝的传记称《三嗣主传》。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的传记称“世家”,其后帝王们的传记称“本纪”,除此之外者归为“列传”,在陈寿之前只有2个人享受过特殊对待,一个是项羽,《史记》里有《项羽本纪》;一个是孔子,《史记》里有《孔子世家》。人们称赞司马迁,认为他对项羽、孔子表达了尊重,陈寿在《三国志》里用“主”这个称谓,同样是值得肯定的。
“主”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先生”,所谓“主公”,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谓“明主”,就是“明智的先生”,但这样理解有些宽泛。“主”的意思,除“家中的男主人”外,《康熙字典》里还有一条:“又大夫之臣,称其大夫曰主。”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较普遍,《左传·昭二十八年》成鱄对魏舒曰:“主之举也,近文德矣。”
于是,“主”衍生出“主上”、“主公”、“明主”等说法,其中“主公”、“明主”在三国时代已广泛使用,是臣下对君主及割据群雄的称呼,或者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如《三国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与“帝”、“王”相比,“主”这个称呼并不那么正式,既表达了想说的意思,同时又可以将正统与非正统这种的严肃问题进行含糊处理,这个做法应该说是非常聪明和得体的。
- 上一篇:三皇五帝的由来_历史上三皇五帝指的是什么
- 下一篇:没有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是_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属于什么体例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三国志》是《魏书》《蜀书》《吴书》的合称,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 在写法上,
-
三国志·蜀志传.先主传_三国志蜀书十五卷
刘备传)三国志是官方认可的历史书。如果各位喜欢的话,我整套三国志放到平台,所以,希望各位读者喜欢,并关注或者留言收藏。 先主传,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
-
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_一部二十四史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
-
三国成语故事简短_关于三国故事的歇后语和成语故事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发生在汉中之战结束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刘备和张飞。原文如下: 且说玄德命刘封、孟达、王平
-
陶谦让徐州给刘备的原因是_三国演义陶谦三让徐州概括
《三国演义》里写道,徐州牧陶谦因为派属下都尉张闿带领二百骑兵,护送曹嵩往昌邑。结果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及其家眷,取财逃跑了。 却引来了曹操攻打陶谦,之后就发生陶谦连续三
-
三国时官职级别_三国时期左将军是什么官职
四征将军 征南将军马腾 四征即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四征将军在东汉应当属于杂号将军,在三国时则不属杂号将军,且位高权重,多为镇守一方的统帅。四征将军始置于
-
出自三国的成语故事_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发生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周瑜、鲁肃、孙权和吕范。原文如下: 过了数日,细作
-
刘备攻打西川过程_诸葛孔明入川时用什么计谋擒住了张任
刘备进取西川的时候,谋士庞统献上、中、下三条计策,但是刘备没有选择上计,选择了中计,毫无疑问,上计应该是最快的,但是,刘备为什么没有采用呢? 《三国志 庞统传》记载:“阴选
-
形容人病入膏肓的成语_成语病人膏肓的意思是什么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法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鲁肃、刘琦和周瑜。原文如下: 孔明曰:“子敬
-
三国演义陶谦三让徐州主要内容_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地方
三让徐州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
-
刘备又叫刘玄德要把江山夺_三国演义中智绝是谁
前言 看过1994年央视版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是关羽、张飞的大哥,一生之中鲜有战绩,唯一一次让大伙热血沸腾的事件"猇亭大战"(又名夷陵之战),结果还落下个"白帝城托
-
三国演义荆州之战简介_三国演义在荆州的战役
01 东汉灵帝年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国势日趋衰微,又因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起义口号,向东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