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和织女本为星座名称,最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但是基本上是作为天象来描写的,如《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在这里,牵牛、织女只是作为普通的星座来加以描绘。但是,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说织女星终日在七襄间忙碌穿梭,却织不成一匹布,牵牛星也驾不了车。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最终却给两颗星座赋予了生命,织女和牵牛也成为一对神仙眷侣。
用现代天文学解释,牛郎织女是银河东西两岸的两个星座,其中牛郎为天鹰座,织女为天琴座。天鹰座三星一线,牛郎星最亮。在晴朗的夜空,三星都是最明亮的星座,民间曾根据三星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时间;在三星的东南,有六颗牛宿星。天琴座三星成三角形分布,东面还有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而北斗七星则组成了一个酒舀子的图形。这些星座组成的图案,都是肉眼可见的天象。《大东》便是据此所做的想象。
首次将星座和神话联系起来的,见于史马迁的《史记》。《史记·天官书》写道:"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汉代的诗歌中,织女终于成为了一个能够织布的仙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庾信《七夕诗》:"牵牛遥映水,织女正登车。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隔河相望近,经秋离别赊。愁将今夕恨,复著明年花。"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从汉代到唐朝,牛郎和织女一直是遥隔天河相望而不能相聚的情侣。到了宋代,他们终于可以每年有一次相见的的机会,并且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是七月初七,所以和民间的七夕节又扯上了关系。七月初七自汉代以来就是传统节日,因为初七晚上的"乞巧"节目,因此便和牛郎织女有了关系。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玄宗)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问亦效之。宫中以棉站成楼股,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描写了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宋年间,乞巧的习俗达到了顶峰,几乎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傍晚,倾城儿童女子,不论富责,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头列拜,乞巧于牛、女。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日得巧"。张先《菩萨蛮·七夕》描写的便是宋代七夕节的情形:"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发。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了54位作者的七夕诗82首,《全宋词》收录62位作者108首七夕诗,足见这一题材受到诗人们广泛的关注与喜爱。而作为典故,在诗词中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在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以便明了这个故事发展的脉络。
到了宋代,牛郎织女终于能够一年相见一次,过河的桥梁也出现了,称之为"鹊桥"。欧阳修《渔家傲·七夕》:"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軿早在星桥畔,街鼓黄昏霞尾暗。炎光敛,金钩侧倒天西面。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这首词里故事情节已经基本齐全,喜鹊填河架桥,云车早已侯在桥畔,正是夜鼓隆隆,晚霞暗淡的黄昏时节。相别已经一年,今夕方始相见,新欢旧恨,一时难以诉说。牛郎织女难得一见,良宵苦短,人们不应催促。欧阳修的另一首《渔家傲》描写了七夕乞巧的情形:"乞巧楼头云幔卷,浮花催洗严妆面。花上蛛丝寻得遍,颦笑浅,双眸望月牵红线。 奕奕天河光不断,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最后一句,既是乞巧女子自己的心愿,也是对牛郎织女的良好祝愿,天上人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苏轼的《菩萨蛮·七夕》写道:"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一夕的欢会虽然草草,仍然强比人间的长久分离,度日如年。因为相逢不易,所以更珍惜此时的相聚。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两地分居的爱情生活,认为两人之间的感情高于一切,有些"爱情至上"的意味,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成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在所有吟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中,算是别具一格。但是,爱情以相伴为前提,异地相望的爱情终究难以维持,这也是那么多的诗词中叹惋的原因。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便抒发会短离长、欢少愁多之慨,其后半阙写道:"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一年才得一次相聚,实属不易,然而匆匆相见又搅起了往日的离别情愁,新欢不抵旧愁多,一夕的欢会,难抵经年累月的相离,旧愁才去,又添新愁,与其如此,倒不如不见。写出了牛郎织女之间生生不已的爱恨情愁。可以说牛郎织女用永世的相思和悲苦谱写了一曲辛酸的离歌,让世人为之陶醉,所以千百年来吟咏不绝。
诗歌中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描写,基本上以情侣间不能长相厮守所带来的痛苦为基本主题。但是期间的杂音也不是没有。唐代的志怪小说《灵怪录》中,就有一则《郭翰》的故事,记载织女偷情于郭翰。其文粗鄙简陋,和齐梁时代的宫体诗一样是下流无耻的文字。但是其中也反映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
到了清代,终于有小说家写成了完整的故事,增加了人为分开他们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富于悲剧色彩。
到了二十世纪,叶圣陶又用白话文将这个故事重新改写了一遍。后来,又有戏曲、电影、电视剧将其搬上了舞台屏幕,以黄梅戏的《牛郎织女》最为著名。
这个故事从最初的天象发轫,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寄托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希望和态度,具有永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上一篇:酒狂是古琴曲吗_
- 下一篇:武则天与杨贵妃的关系是什么_武则天 杨贵妃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