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劝学荀子主要内容_荀子·劝学

劝学荀子主要内容_荀子·劝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17 15:21:04
阅读:
终生劝学的荀子

荀子墓

终生劝学的荀子
终生劝学的荀子

荀子文化节

终生劝学的荀子

荀子语录

终生劝学的荀子

荀子

荀子好学广交而博学多才。他以“学不可以已”为一贯思想,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态度,他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成为了好学治学的至理名言,使今人仍从中获得裨益。

荀子(约前313-前230年),名况,又名荀卿,战国时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大师。他活了84岁。

荀子70多岁时已先后游历过燕、赵、齐、秦、楚等国,见过诸如燕哙、秦昭王、秦相范睢、孙膑、赵孝成王、齐王建、春申君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多次到过齐国的文化中心地——稷下,与不少有名的学者在那里互相切磋学术,并且三次做过这个讲学场所的祭酒,德高而望重。晚年,荀子著书立说,留有《荀子》一书传世。他教过的学生也很多,其中亦不乏当时的名人,如法家的代表李斯、韩非便都曾从师于他,是他的高徒。

荀子个人的博学、广交知名学者和传徒授业,使他在治学上积累了不少精辟的主张,在他的著作中,论及治学之处,几乎比比皆是。

荀子以“学不可以已”为一贯思想。他强调一个人的学习,是不可以终止的,只有不间断地去学,才能够有所进,也才能够成材。他深刻地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尚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学,对于一个人,都像博见之于“登高”,闻声之于“顺风”,“致千里”之于“舆马”和“绝江河”之于“舟楫”一样,君子能够假于“学”,就可以不同于常人而“异”了。他还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作比喻,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有了绳矩,便能直;金属刀刃经过磨砺,才能锋利;与这个道理一样,一个人要想聪明而又不犯错误,就只有学习。

荀子70多岁时的又一思想,是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要使之产生质变。他说:“君子之学如蜕,蟠然迁之。”“学如蜕”就是“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君子治学,由量变达到质变,使自己的学问臻于成熟。同时,他还用青出于蓝胜于蓝和冰来源于水而寒于水的辩证关系,说明学习中“进”、“渐”与质的变化。

荀子认为:学习的态度必须虚心,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之道,贵以专”。三心二意去学,是学不好的。学习要做到:“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学习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有所长进。学习时还要做到静心,摒弃一切杂念。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如同梦境一样的幻想和剧烈的感情冲动,都会乱心,使人难以入静。只有排除这些杂念,才能开始学习和钻研。“虚一而静”,是一个治学者的首要态度,也是荀子的一项治学宝贵经验。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一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这段话逻辑严密,论证充实。它以“跬步”至“千里”,“小流”“汇江海”等作比喻,说明学习贵在聚少而成多,积小而成大,积量变后达到质变的道理,最后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韧”在治学中的作用。事实证明,任何人治学,只有持之以恒,日月坚持,终年不辍,才可以有成。他这段话中最后两句,一直是我国古代治学成才者的至理名言。

荀子在80多岁的时候,治学上还十分重视老师的作用。他把老师的地位提得非常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他看来,君与师几乎并重,都是一个社会得以大治的根本。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学好。“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讲,能够得到好的老师教导是一条最为便捷的途径。朋友,在学习中也是重要的因素,他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以致“身日近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友人互相切磋对一个学者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荀子他治学到80多岁,给后人留下了劝学名言,我们今天仍能从中获得许多裨益。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