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人间至味是清欢文章_《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至味是清欢文章_《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19 08:06:02
阅读:

文/赵志超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文豪苏轼“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挥笔写下《浣溪沙》一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结尾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尤其充满了哲理,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进取向上的精神,因此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

什么是“清欢”呢?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欢》中写道:“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仍然能保持单纯的初心,一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处,我永远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欢。”林清玄将“清欢”解释为“清淡的欢愉”,即在纷繁扰乱的人世间寻求片刻的欢愉,内心的透彻。学者于丹在书中写道:“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然而,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化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人们总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清欢。比如,明明可以清净的时候,我们总爱捧着手机,翻翻那些碎片化的八卦新闻,看看朋友圈的心灵鸡汤,抢抢各个群里发的红包。我们不断地去点赞,去投票,去分享,去购物,去砍价。甚至每天低着沉重的脑袋,沉迷于跌宕股市,沉醉于言情小说,沉湎于穿越剧,假装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清欢”。很多时候,我们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只会追求“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志得意满,却鲜有人能够拥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勃勃。久而久之,“清欢”便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物质世界的诱惑与冲击。

真正的清欢在哪儿?在我看来,理解清欢,取决于个人心境,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于如何享受人世的清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清淡地生活。林清玄说:“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岁月匆匆,人世沧桑,平凡并不是平庸,而是人生的常态;平淡也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在这世间,但凡有所经历,有些阅历的人,终归会用一种平和恬淡的心境, 一颗自由的心, 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 过平静的一生。当一个人品味野菜的清香,觉得胜过山珍海味;当一个倾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惬意,当一个人品尝一杯清茶,感觉比在热闹的晚宴更能洗涤心灵……他就享受了清欢。手执香茗,心如止水,人淡如菊,虽无蝶来,清香依旧;身在红尘,洗尽铅华,回归身然,享受宁静,这便是清欢。古今许多高僧注重修身养性,习惯清淡地生活。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拜访弘一大师,中午吃饭时,只见大师吃一道咸菜,夏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这是一个简单的对话,但高僧大德简朴持身的风范可见一斑。人生之情感,是自己的一场清欢,只要从容,即使风云变幻,依旧会迎来风轻云淡的日子,欣赏属于自己的“人间四月”的曼妙风景。人生之心态,是繁华与孤独的交集,若懂得于低迷时宽慰自己,于纷杂时修正自己,则一池静水也可见波澜。生活,是由坦然、欣然、怡然融汇而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只要遵从清淡,与旧的情绪、旧的舞台挥手告别,便可从容、淡定地面对现实,不惋惜,不叹息。

清静地学习。“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读书人悟出的道理,也是许多隐士高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清欢需要保持宁静的内心世界,而读书,是人们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是使人内心宁静的有效途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这段格言,道出了读书的真谛。林清玄说:“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 有一副书斋对联这样写道:“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独坐书斋无俗念,博览诗文心自清,书斋雅致,翰墨飘香,是读书人向往的境界。“明灯时作伴,古书长为朋”,心无旁鹜,甘于寂寞,忘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静心读书,才能领略书中意趣,乐在其中。当我们打开外界的门,有时候会发现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少到自己都觉得惊讶,原来自己所见识的不过只是冰山一角,骤然间发现,静下心来学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有人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不能静心,就无法在充斥着选择的路途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也一定不能在走错时及时的纠正过来。十七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中国文学泰斗巴金说:“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清净地学习,是面对未知最好的一种态度,这样的态度可以帮助自己在路途中,克服种种困难,也会在长久都看不到曙光的路上,多一份坚持的力量。静心学习,才能找寻到关于未来最正确的指向。

清心地写作。林清玄说:“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头来,看一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这时我知道了,能够以清欢的心生活着,真是世间幸福的事。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态度。苏轼的《浣溪沙》,抒发了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显示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清勤地工作。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不缺席。我们每天就要清勤工作,去改变自己。著名作家梁实秋说过,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处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至其万年仍是坚持劳作,有弟子念其劳苦,偷藏其工具,百丈禅师便绝食一天,其精神影响深远。在禅宗的发展中传为美谈。清代画家石溪和尚说:“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是虚度光阴、浪费时间。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天才出于勤奋”,机遇总偏爱那些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清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清勤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人奋斗的捷径。一个清勤工作的人,必能取得一定成绩,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希望大家像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所说的,做一个“毅力、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

清白地做人。清白做人,不以纷繁复杂的世俗之心,忖度自己的言行,超脱于世俗标准之外,自然就少了庸人自扰的烦恼。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化缘,途经一条河,看见岸边一位小媳妇不敢过河,站在河边干着急。老和尚起了慈悲心,背着小媳妇趟过了河。小和尚看到这一切,耳朵根子都红了。过了河,老和尚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继续赶路。小和尚不解地走了十多里地,终于忍不住了,问:“师父,出家人当四大皆空,守清规戒律,您刚才若无其事的背那女子过河,却是何故?”老和尚笑了笑说到:“我把那女子背过了河,便放下了她,你呢?背在心上想了一路,你说,到底是谁的灵台不清明?”保持童心,消除杂念,能够“放下”,就是底线。有了这条底线,才能托起为人的更多本真,才能远离更多的虚浮。守住这根底线,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借用俄国伟大文学家契诃夫的话来说,就是:人的一切都应该是清白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人有净气,风度自来,风气自清。一个地方如果清白的人多了,清正的官员多了,这个地方的政治就更加清明,环境就会更为清朗。因为大家行事恪守本分,各司其责,光明磊落,规规矩矩,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淳朴有爱,人心平和,风调雨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的《石灰吟》诗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中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至今仍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清正地为官。明太祖朱元璋告诫官员:“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没过,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唐太宗李世民跟侍臣说,“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如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清欢。只有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义务的条件下,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也才能享受最大的清欢。清廉从政不仅是为官者的护身符,更是为官者的人品官德。《韩诗外传》有言:“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为官者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廉洁从政,什么时候都应自觉做到谨慎用权、正确用权、依法用权。从底线的角度讲,清正为官、清廉从政就不会出事;从高标准的角度讲,清廉从政才能保持公仆本色,留下政绩政声,而不是恶名骂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人间。” 清正为官、清廉从政,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坐得正行得稳,不为名利所累,不受外界诱惑,不断修炼自已,完善自我,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就能炼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永能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说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有位好友名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流放到广西宾州。王巩有位歌妓,名柔奴,如朝云随东坡到惠州罗浮云同甘共苦般,毅然与王巩同行。几年后,王巩回到京城,苏东坡为其接风洗尘,席间请柔奴斟酒,东坡问她岭南生活苦不苦,柔奴轻声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句不经意的话,惹得苏东坡敬重之意油然而生。回家之后,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披衣写下《定风波》一词:“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为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所感动,在词中抒发了自已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寄寓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生活、学习,写作、工作、做人、为官,无论清淡、清静、清心、清白、清勤、清廉,皆源于个人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取决于个人是否有一颗宁静的心。

清代大学士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治国辅政,为官清廉,才学出众,为世人所称誉。他认为,一个有追求、有责任感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清欢。他的人生哲学有五条:一是修身。张英一生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张英认为“居家则肃雍闲静,足以见信于妻孥;居乡则厚重谦和,足以取重于邻里;居身则恬澹寡营,足以不愧于衾影”。二是崇文。张英一生注重文学修养。他英说:“吟咏古人之篇章,或抒写性灵之所见,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无言亦成妙谛。”欣赏古人之文,先要知晓古人之心。他的许多诗文,或抒发人生感悟,或讴歌自然风光,或叙述兄弟亲戚朋友之情,文采飞扬,令人赞不绝口。三是游览。张英酷爱自然,怡情山水,“酷好看山种树”。致仕回家后,在龙眠山里构筑“双溪草堂”居住。认为“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佳山胜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性情识见取之”;“手种一树,开一花,结一实,玩之偏爱,食之亦甘”。循环玩赏,可以终老。四是节制。张英认为嗜欲之心,是养生致寿的大敌:“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还说:“多求而不得则苦,多欲而不遂则苦,不循理则行多窒碍而苦,不安命则意多怨望而苦。”所以,张英强调清心养德,夜坐安神,“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还常常告诫人们“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五是宽容。张英平常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安徽桐城是张英的老家,其老宅旁有一隙地,邻居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京都,欲请其干预。张英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这就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张英身为宰辅,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正因为有了这五条,张英才功成名就,成为备受世人推崇的一代名臣。他的谦逊宽容也教化了后人秉礼处世,清廉为官,树立了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其后世也因此贤才辈出。

近代高僧虚云和尚题广东韶关云门山大觉寺联云:“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碍,半是青松半白云。”有远方就有梦想,有梦想就有不灭的灵魂,有不灭的灵魂,就有永不停歇的脚步。走过红尘岁月,阅尽人世繁华,回归平淡人生,享受生活的恬淡。俗世中,但凡有所经历,有些阅历的人,终究会为流浪的心灵找寻宁静的归宿。

宋代慧开禅师《无门关》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岁月匆匆,人世沧桑;世事如棋,浮生若梦。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风景,只要我们守望精神的家园,心中留一份悠闲、一份淡定、一份优雅;学会从容,学会放下,学会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修炼平和恬淡,闲看花开花落,静对云卷云舒,天天都有好心情,就会岁月静好,四季如春,没有冬天的寒冷,没有夏天的酷热,没有秋天的萧瑟,人生就如“人间四月天”,就能赢得清欢与幸福。

(2019年5月27日)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著名作家。)

[责编:荣庭芳]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