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苏洵为什么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苏洵意在它,北宋与辽国、西夏是重蹈覆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其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文章当中说道,山东六国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富裕,军队的战力不强大,而是因为他们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贿赂秦国上面,从而导致自己的国家发展的动力不足,然后导致了最终的灭亡。六国论这篇文章观点非常的鲜明,论证的也比较严密,但是他真的符合战国时代的历史吗?真的是想证明山东六国的灭亡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首先,苏洵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样的观点就是有些片面的。 难道山东六国在实力强大的时候选择贿赂秦国吗?并不是。
战国初期的时候,吴起曾在魏国进行过军事变化,魏国的军事实力也由此变得空前强大,并且一举夺走了秦国的河西领土以及函谷关,他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吴起在魏国担任上将军的时候结连其他的国家近百座城池未尝有一次败绩,战国七雄都奉魏国为唯一的超强大国。
战国中期的时候,赵武灵王在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使赵国的作战风格大为改变,军队的战力大大加强,成为了唯一能够与秦国在军事实力上一较高下的国家,长平之战当中,两个国家对峙三年之久,势力均衡,如果不是后来秦国使用了离间计,并且不远万里从巴蜀地区运来两粮草,战争最后的胜负,就是不那么容易定论的了;燕昭王乐毅变法之后,乐毅带领着燕国军队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近灭亡其国;楚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能够凭借一国之力打败秦军二十万……凡此种种都不能说明山东六国在非兵不利,战不善的情况下,选择贿赂秦国。
其次,《六国论》通篇叙述的都是山东六国对秦国的贿赂,甚至指出山东六国国通过贿赂给予秦国的土地比秦国通过战争获得的土地要多出百倍不止,但是我们仔细研究战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苏洵在文章当中所提到的贿赂是建立在兵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究其本源这并不能当作是贿赂,而更像是一种割地赔款,在天下大众的时代,两国交战失败的一方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而这种代价普遍都是国内的财富或者是土地。
而通过史料记载,山东六国给秦国各地赔款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说伊阙之战。所以山东六国之所以会对秦国献出土地,那是因为国家实力的原因。
战国初期的时候,因为时代发展还没有那么靠前,所以制度上的优越性并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能明显地发觉,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变法在中原地区的应用,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却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极度的排斥其他国家的人才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消耗魏文侯时期留下的基础,是一个坐吃山空的国家。
楚国因为他本身采取分治制度的阻碍,导致国内无法进行变法,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是矛盾重重,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国家。燕国因为不能放弃骨子里作为西周老诸侯的所谓傲气,不肯在国内实行创新型的改革,导致国家越来越衰弱,是一个只会实行迂政的国家。
赵国因为太过于崇尚武力,对于国内的经济政治发展毫不在意,而导致了朝堂的混乱,是一个长期处在乱政当中的国家;齐国因为与秦国没有直接接壤的土地,一直选择偏安一隅,而且对国家之间的争斗也是选择不作为,是一个死于安乐的国家。而韩国因为申不害留下来弊端没有得到革除,韩国长期笼罩在阴谋权术的阴影之下,是一个灭亡在术治上的国家。
所以综合我们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到,六国的发展本身就有自己的弊端,而他们在发展当中又不会去改善和革除他们的缺点,所以导致他们在实力上比秦国要落后很多。这就导致战争失败之后,他们如果想保住宗庙社稷就必须进行各地赔款,通俗点讲就是,他们很想硬气,但是他们却没有硬气的底气。所以说,虽然各地赔款十分的耻辱,但是为了保留国家的宗庙社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最后,苏洵还提到齐国为什么会灭亡呢?那是因为其他的五个国家都选择了贿赂秦国,齐国就成为了孤立无援的国家,所以,齐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却因为其他选择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答案真的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这种分析的因果关系是有颠倒现象存在的。齐国在战国之时一直处在与秦国交好的状态,虽然在此期间两个国家也发生过争端,但是因为距离相隔太过于遥远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在秦国日渐强大起来之后,结果就一直选择用不作为来面对这样的现状。
所以说齐国从来都没有在战国后期帮助过其他的国家,他选择的是支持秦国继续与秦国交好,妄图通过这样的行为来保住自己的宗庙社稷。因此,齐国选择的不作为、不结盟的道路是影响了山东六国的抗秦计划的,也就并不能说齐国的灭亡是因为其他的五个国家了,反而是其他五个国家的灭亡与齐国有着些许联系。
所以综上所述,《六国论》当中所提到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而苏洵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去探讨山东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为了通过文章当中的论据和论点去劝谏自己的君主,即所谓的“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 上一篇:桂林山水游记_桂林山水地貌
- 下一篇:六十花甲子算命不求人_怎样算六十花甲子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六国论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_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苏洵为什么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苏洵意在它,北宋与辽国、西夏是重蹈覆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其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
姜太公是齐国开国之君_齐国历代国君
姜太公,名叫姜尚,被周文王姬昌称为“太公望”(意思是周文王的爷爷所期望的圣人),被周武王姬发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周武王的老师或军师、父亲)。后代史书一般尊称他为姜太公
-
古代私塾放学怎么说_古代的私塾教育阅读
龙门私塾班·儿童必背古文之三:劝学篇(节选) 〔战国〕 荀况 【作者小传】 荀况(约前310—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
-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_明年 文言文
都说学习语文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作为语文专题的最后一则,今天小编就来一篇专治文言文的长文,希望尽早帮孩子们将其从“三怕”中除名。 文言文阅读答题
-
曹刿论战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_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今天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鲁庄公、曹刿等。 【典籍来源】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
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_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
-
医古文伤寒论原文及翻译_读过伤寒论
早有一种想法,想以学习普通文言文的方法把伤寒论过一遍,以乌龟的速度和通俗的方法来学习可能更加适合一些初学伤寒论的人。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用对待普通文言文的方法来通俗翻译
-
苏轼少年行_苏轼少年成名的介绍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少年游》书法作品
-
高一语文古文特殊句式_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引自 思考语文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_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读不懂,不会翻译,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文言文中的语法习惯。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掌握考纲中所要求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外,还需要牢记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
-
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_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
提起战国四公子,人们第一个想到便是叫田文的孟尝君。 孟尝君当得起人们的看重,他确实是四公子的代表。如果不是他率先开创养士风气,很难说这个时代还会有这么几个公子问世。 人活在
-
秦朝灭亡时的百万秦军去哪了_秦朝百万军为什么被灭
导读:4000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夏诞生了。500多年后,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又...... 4000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