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的兴盛,完全源自当初突厥人与我们汉人的大量融合。看到这种说法,想必大家都会陷入迷茫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我国隋朝的史书隋书讲起。隋书中,明确表明,隋朝末年突厥作乱,正是因为中原人大量依附于突厥人,才会使得突厥日渐兴盛,所向披靡。
这种说法不仅在隋书中有所记载,在其他史书中都有相似的情形发生,例如:隋朝大业之乱开始的时候,正赶上突厥咄吉可汗继承王位,当时,不少汉人都做了“汉奸”,恃强凌弱投靠突厥。在这个时候以契丹为首的部落实际上都是属于突厥的。
与此同时,许多趁乱起义的汉人也纷纷归顺突厥可,突厥在这种势头之下,兵力猛涨,空前绝后,甚至,达到了百万之数。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判断当初有多少中原汉人做了墙头草倒向突厥,但是,史籍上记载这群依附于突厥的汉人们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小的政权。
在公元618年,江都这个地方发生了政乱,杨广被叛军联手杀害,这个时候杨广的老婆萧皇后带着杨广后人被乱军挟持到聊城这个地方。过了一段时间,窦建德率领大军攻破聊城,将萧皇后救出并暂且安置在武强县。此时,萧皇后的小姑子,也就是杨广的堂妹,正是突厥可汗的妻子,她请可汗派遣使臣迎接萧皇后前往突厥。
窦建德自然无法拒绝,就这么送萧皇后前往突厥。
当时,因为战乱漂泊到突厥地区的隋朝百姓们立即拥杨政道为新的隋王,并且,在突厥地区建立了新的政权。在当时,流落到突厥地区的中原官员、老百姓们全部都在杨政道治下,并且,当时这个小小的政权也被称为“大隋”,历史上把这个政权叫做“后隋”。
在杨政道的统治下,所有规章制度都依照隋朝,杨政道在定襄地区就有随从数万。
那么,突厥人为何能够容忍杨政道在此地建立政权呢?
用句当时突厥最高领袖——处罗可汗的话来说:“当初我的父亲丢了突厥国土,全都仰仗隋朝才得以复兴,这个大恩大德自然无法忘却。”很显然,突厥人还是重情重义的,想用这种方式报答当初依靠隋朝恢复统治的恩情,突厥可汗甚至还支持杨政道出兵收复失地以一步步恢复隋朝的疆域。
之后,处罗可汗(阿史那氏,名俟利弗设,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之子,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之弟,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之兄)还打算夺取并州以安置杨政道,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得到妥善实施,不久,这位突厥可汗便因病与世长辞了。
唐贞观年间,李靖奉旨率军攻打突厥,一举将之灭掉后唐太宗恭迎萧太后返京,最后,杨政道没了突厥的依靠,只得归顺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唐太宗对秘书监萧璟说:“你在隋朝时多次见过萧皇后吗?”萧璟答道:“她们母女间还不常见,我是何人,怎么能见到呢?”
魏徵说:“我听说隋炀帝不信任齐王杨暕,总是派宦官察看,听说他摆宴饮酒,就说‘他做成什么事这么高兴’;听说他忧虑憔悴,则说‘他别有企图故而如此’。他们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呢?”
唐太宗笑着说:“朕如今对待杨政道,远超过当年隋炀帝对待齐王杨暕。
萧太后在回到中原十几年后才去世,唐太宗将其以皇后的礼节与隋炀帝共同安葬在扬州。并且,杨政道则被唐太宗置于官场,直至去世。自此,隋炀帝的后人再也没有出现在史籍中。
杨政道是隋炀帝二儿子的遗腹子,杨政道的两个兄弟在隋末统统被宇文化及杀死。而隋炀帝共有四子:杨昭太子和齐王杨暕都是隋炀帝与萧皇后所生,赵王杨杲则是隋炀帝与萧嫔妃所生。太子杨昭在23岁的时候不幸因病过世,杨暕则因为当初设立太子一事始终与隋炀帝闹有矛盾。宇文化及兴风作乱的时候,叛军直逼皇宫,隋炀帝听闻此事之后直接问萧皇后道:“是不是杨暕作乱?”
可见,杨暕被父皇猜忌,已然到达这种程度。
可笑的是,在宇文化及勒死隋炀帝之后,派人杀害杨暕,此时,杨暕正在睡觉,宇文化及的士兵就已经冲了进来,杨暕慌忙中还以为是父亲隋炀帝下令杀他呢,并且,连忙告饶,说:自己绝没做过危害国家的事,宇文化及的士兵根本不听他解释,拉到街上直接把他杀掉了,直到脑袋落地,杨暕都不知道是谁杀了自己。
杨杲就更惨了,在江都叛军作乱的时候这孩子才十二岁,只能抱着杨广啼哭,乱军直接将其乱刀斩下,杨杲的血溅了隋炀帝一身。
隋炀帝还有几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宇文士及,一个嫁给了李世民,还有几个随着萧皇后一同前往突厥,她们最后都嫁给了突厥的当地人。
将话题引到此处,无非是想跟大家说,隋炀帝的大家族,男丁大多数都在叛乱中死绝了,剩下的女眷一部分融入了突厥,皇帝家中都是这种的一种情况,更何况是平头老百姓呢?所以说,史籍上说的突厥兴盛完全是因为汉人的融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自古以来所谓的“民族”就没有纯粹的血统。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三、《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