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编今天带着大家欣赏欣赏李商隐的诗歌。下面咱们要赏析的这首诗歌是一首咏史诗,大家都知道李商隐不止是爱情诗、无题诗写作高超,咏史诗的成就也是相当高。好,那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这首咏史诗。《瑶池》这首诗初看是一首有关神话传说的诗歌,实际上是借此寄怀之作。诗歌借助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想象,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以揶揄的口吻讽喻了统治者求仙不死的荒诞做法。诗歌以西王母的疑问作结,构思巧妙,讽刺辛辣。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行讽喻之事。作者通过对西王母约会周穆王的传说故事巧妙地虚构与想象,以幽默的口吻,讽刺唐朝统治者服药求仙、祈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虽不着一字议论,讽意毕现,从而宣扬了生死乃人之常情的唯物思想,并隐晦地批评统治者一味求仙而荒于朝政的可笑做法。
整首诗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是虚实结合,讽刺之深,力透纸背,下面咱就来看看吧!
诗歌前两句写西王母在瑶池打开绮窗等待周穆王重来相会,她思念周穆王,耳边还悠扬着他所作的《黄竹歌》。这两句字面上好像不过是叙述一个传说,但字里行间都隐含着质疑的倾向。“动地哀”三字,是背景音乐,渲染佳期无约的悲情,也暗示周穆王不可能到来的事实,只能是一场虚空。作者发挥想象,在如此美好的良辰佳日,配之以悲痛的音乐,反讽意味甚为明显,也体现出李商隐诗歌诙谐的特点。这两句将西王母的殷切期待与周穆王早死不能赴约的现实进行对比,这让一场约会显得是如此滑稽,进一步强化了讽刺意味。
三、四句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作者的疑问:穆王有八骏,日行三万里,西行并不困难,为何不再来呢?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给耽搁了?这个事情只能是死亡之事。说明周穆王早已化作尘土,求仙求到死,让人家西王母白等一场。这两句继续采用对比写法以突出讽刺意味,语调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之后,就留下了深刻的思索:整日不理朝政,但做虚诞的求仙之事,这样的君王死了也罢,西王母也不值得为他等待。这样,全诗一、二句对比,三、四句对比,前两句又与后两句对比,通过反复对比,以“何事不重来”重笔作结,讽刺周穆王自身难保,枉费了一场美好的约会,讽刺之深,力透纸背。
作者在艺术构思上大胆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流传的穆天子求长生之事运用想象加以虚构,演绎了传说,挖掘传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力求讽刺的最大化,体现了李商隐卓绝的艺术造诣。诗的首联写西王母心怀美好的约期却独闻遍地哀歌,但又不写哀歌的缘由,让读者在想象中与西王母一起幻想、猜疑,引人入胜。“黄竹歌声动地哀”中的“哀”,虽没有直接点明为谁而哀,但却给人一种沉重之感。第三句“八骏日行三万里”,宕开一笔,仿佛是对西王母的一番自我安慰:既然他有八匹骏马,道路、山川阻隔不了,应该会来赴约的。
本想找个理由让自己相信穆王“比及三年,将复而(汝)野”的承诺还会实现,可惜“穆王何事不重来”的疑惑却又泄露了自己知道他永远不能来了的事实。读到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本诗的关键字就是第二句中的“哀”字,而诗外的重要事件就是周穆王的死。这个“哀”也是作者之哀,哀君王不理朝政,哀君王日日求仙。唐朝的太宗、穆宗、文宗、武宗、宪宗等,都因服长生药而死。因此,本诗第二句中的“黄竹歌声动地哀”中的“哀”,有两种解释:一是封建君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顾天下百姓死活的悲哀;二是本欲求仙得道、长生不老,但却还是要命归黄泉的悲哀。饶是如周穆王这样坐拥天下、享受无比尊荣的帝王,最后还是要化作荒冢,无法和情人相会。
总结:本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传说,作者却用虚构的笔法借用它来讽喻现实中的帝王,这种借用本身就是艺术的再创造,也在构思上强化了讽刺的力度。
比如写到西王母的苦苦等待,她是神仙,神仙不知凡人已死,还傻傻地坐等,说明哪里又有神仙!神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不能保住周穆王的小命,这真是天大的讽刺。连神仙西王母都不能使穆王长生,何况是人世间的凡人呢,谁又能像西王母那样有神力相助呢,连神仙都办不到的事,凡人又怎能办到呢?这样写就大大加重了本诗的说理力量:无论是谁要想长生不老都是不可能的。
这首诗极尽讽刺之能事,借用传说别出新意,深刻地讽刺了当政者的昏庸荒唐,笔锋犀利尖锐。李商隐的很多讽喻诗,都不过是借用典故和神话传说来说事,诗歌里常常对现实只字不提,却能写出强烈的现实感来。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一般很少发议论,常常通过具体想象和史实的描写叙述,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这也是他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