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安平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就有一个疑问,据说古代文化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的修养好到没有什么痛苦的地步,即使是一生身处贫穷困苦,也没见到他对外有过痛苦的表示。
要知道,连人间道行最深的“太上老君”老子都有痛苦呢,老子若不是痛苦,能骑着青牛匆匆逃出函谷关,到另一个清静世界隐居吗?
这个修养比老子还厉害的人,就是颜回,或曰颜子。孔子厉害过老子的地方,在于明知不可为仍为之。而颜子厉害过孔子的地方,在于兼具了孔子和老子的长处:既陪孔子一起“为之”,又和老子一样“无为”。
(孔子)
(一)颜回是什么人?
孔子起初在鲁国都城曲阜的阙里巷办学时,就有个学生,叫颜路,比孔子小几岁,住在陋巷里。这个颜路,后来能从孔子三千弟子中被选出来列入七十二贤,很不简单,算起来比八、九十年代考大学还难。
颜路祖上是贵族,但到他时家庭早已败落,所以他在孔子办学之初,就决定跟年纪大不了他几岁的孔子学习,可见他对改变家庭状况的期望,只有身通六艺的平民才有望发达。
还有,要知道在那个平民教育荒芜的年代,一个人能主动要求去上学,就相当于现在人能瞄准科技创新最前沿一样,眼光是很高的。颜路的期望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后来真的没有落空。
(颜回)
颜回就是颜路的儿子,颜回正好是在孔子开办学校的那年出生的。有这样“志存高远”又非常好学的父亲,可以想象颜回从小受到的家教,他的心志受到他父亲深深的影响,而他的父亲呢,正受着孔子深深的影响呢。
颜回十三岁时,颜路就让儿子拜入孔子门下,成了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这时孔子办学也已十三年了,学生们开始在社会上闯出不少成绩,孔子声望日高。
颜回这点年纪来到他们中间,却没有表现出一个少年人应有的调皮和天真,反而显得内向而寡言,这让孔子很是奇怪。他就试着逗这个“小学生”,然后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这话意思是说,他怎么和颜回说话,颜回从不反驳他,像个笨孩子。于是孔子觉得颜回资质有限。
(孔子与颜回)
(二)颜回有多聪明,多乖?
颜回真的笨吗?
很快孔子就发现了,颜回不但不笨,而且他的领悟能力实在太强了,超过了其他学生。
他用考察一般学生的思路去考察这个学生,所以起初才会看走了眼。孔子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意思是说等他回过身来想想颜回私下的表现,发现颜回不但完全懂他的意思,还自己有所发挥,这个小学生一点也不笨啊,他是大智若愚。
颜回的“笨”,原来只是一种保持低调,是他少年时就表现出“愿无伐善(不愿夸逞己能)”的个性追求,谦逊而恭敬。
想一想也是,孔子是颜回的老师,也是颜回的父亲的老师;孔子其他的学生是颜回的同门,也是颜回的父亲的同门,处在这样的授学环境中,颜回敢不对身边的所有人表现出谦逊、恭敬吗?且不论他未入学前就受到父亲的家教,和他入学后接受的儒学文化对他的影响。
颜回的德是公认的最好,“德行第一”,无人怀疑。这不仅源自孔子的屡次赞叹,也能从孔门弟子们为他办的一件事上看出来。
颜回死时,因为他还是平民身份,孔子不同意违反礼法规定,为这个心爱的学生举行厚葬,但是他的弟子们这次居然罕见地都不听他的话,共同自愿出力为贫穷的颜回举行了厚葬,让颜回的父亲没有太伤心,可见颜回这个从不夸耀自己的人是多么获得众人之心,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内心敬服颜回,要知道孔子弟子们中多是奇能异士,不服别人是常事啊。
颜回的智也是公认的最好,连老爱在孔子面前显示自己能耐的子贡都心悦诚服地对孔子说,颜回能闻一知十,而他只能闻一知一二。但是颜回真正的大智,不仅只是表现在为人谦恭上,更是用在做实事上,他其实是作为孔子编著“六经”幕后真正的助手,把他的智慧和心力默默倾注到那些著作之中,最后呢,功名归于孔子,颜回没有留下自己任何的署名之作,更没有去当官,至死都甘愿默默无闻,多么伟大而纯粹的心灵!
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颜回的内心,就像无法懂得他为什么终生甘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人只要有机会翻开“六经”著作,应该感激的不仅是孔子,还有颜回。
这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就是颜回,颜回就是孔子,他们的思想基本一致,共混于著作之中不分彼此,所以颜回才会被称为“复圣”。
(三)颜回真的就没有痛苦吗?
那么要说,这谦恭有礼的颜回,真的就如他的老师孔子所认为的那样,没有痛苦吗?其实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哪能没有痛苦呢?何况一生穷困的颜回。
颜回也是有其巨大的、不为人知的痛苦。他的痛苦不为人知,是因为他不欲为人所知,或者说是他的崇高信仰阻止了人们去体会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本该也有的痛苦。
我们先来看上面讲过的,颜回入学时孔子对他的评价。既然孔子说他十三岁就能外愚内智,这种过于早熟的表现有违于一个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这样呢?那原因肯定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家庭的极度贫穷,和父亲的严厉管教。这双重的现实,让一个孩子变得不再活泼,天真,而是和一个饱受打击的成年人一样沉默,寡言。
一个饱受现实压力的孩子,又被父亲送来学习儒家的繁琐礼法,不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出外打闹嬉戏,或为了填饱肚子摘点野果偷点野食,他的少年的天性能释放出来吗?他的身体的底子能结实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颜回的早熟,就是用牺牲他年轻时的快乐与自由换来的。
如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从小就没有表现出少年仲永那样的自然天性,变得沉默而内向,那他的言行一定是受到了严厉的限制与督促,他的精神一定是痛苦的,我确信无疑。一个少年,不可能建立起什么主动积极的个人信仰,来平抑自己的天性。
再来看颜回入学后的表现。上面讲过,颜回年龄小,辈分也可以讲很小,儒学特讲究礼法规矩,这也是颜回必须非常恭敬老师、同门的客观原因吧。换作武林门派,规矩摆完,低辈分和高辈分之间还能直接动手过招呢。
颜回这样的谦恭,从不反驳老师(或许还包括同门),“不迁怒,不贰过”,非常符合儒学仁德的表率,深得孔子和其他同门的心意。相辅相成之后,颜回自然成了学校的“德智标兵”。他只能更加兢兢业业,德行和学业上不敢稍有懈怠,以不负孔子的夸赞,同门的仰望。这样一看,颜回背后是付出了多大的自律与牺牲啊!
我们再看看颜回为这些自律与牺牲付出的看得见的代价,他不到二十九岁,头发就很快全白了。他身体不好,但还一直无比忠诚地跟随在夫子身边,到各地游说,并帮孔子呕心沥血地整理书简资料——我由此联想到大学里为导师免费辛苦劳动的研究生们——然后熬到四十岁,颜回就死了,有的史书上说他只活了三十二岁就早死了。除此之外,史书上对谦恭内敛的颜回的事迹记载并不是很多。
这样的颜回,能说他的心底没有痛苦吗?如果孔子对待颜回能像对待别的学生一样,依然是一个好的心灵导师,他一定会明白和起初看走眼颜回的愚钝一样,后来也会看走眼颜回的没有痛苦,他一定不会忍心说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话,而让颜回一直在贫困中硬撑着活了短暂的一生。如果颜回没有早死,那他一生的成就更加不可估量,孔门儒学也会发展得更好。
孔子的夸赞,树立颜回为弟子们的典范,只会让颜回把自己的痛苦埋藏得更深。他既无法摆脱最纯正的儒学礼教的影响,和子贡、冉求那样放开心地去入仕、经商,也无法和詹台一样自由地离开孔子,自创事业,“老师在,不远离”。他原本有这样入仕为官、入世创学的能力,四方之国民皆闻其贤能之名,求之不得。
颜回对孔子一生的忠实陪伴,恐怕比陪伴他的父亲颜路还多。颜回几乎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老师孔子,献给了儒家信仰和儒学著作,如同晨间甘露润泽于世间,天一亮甘露便蒸发消失,不留形质,这就是他的命。颜回才是“仁道”的真正实践者,和殉道者,比孔子还彻底。颜回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相当于孔子学校学生会主席,他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为什么孔子对他的学生颜回评价很高_孔子评价弟子颜回
作者:傅安平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就有一个疑问,据说古代文化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的修养好到没有什么痛苦的地步,即使是一生身处贫穷困苦,也没见到他对外有
-
贤哉雍也,过人远也_回哉 贤也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解】 一箪食,一瓢饮:箪,竹器。瓢,以瓠为之,以盛水。 在陋巷:指陋室。 【译文
-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_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解释
为心中颜回写诗 始识颜回,应是在初次阅读《论语》之时,当时便对这个孔子啧啧称赞之弟子倾慕有加,自引为私淑。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意思
一、颜回简介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尊称为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颜回十三岁时从学于孔子,四十一岁卒于鲁国,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为得意的弟子,同时也是孔子最喜爱的
-
论语雍也篇原文翻译及赏析_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6.11.[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③,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原文通释] 孔子说:“好贤德啊,颜回!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
-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_论语一到四章原文
【原文】 子曰:“贤哉(xián 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lòu xiàng),人不堪(kān)其忧(yōu),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多么
-
关于曲阜的历史文化_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都忍受不了的
-
贤哉回也下一句是什么_贤哉回也的意思翻译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中对他的记述只是寥寥的几行,但其中一句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 很是触目,令人心生戚戚。 颜回死
-
论语学而第一的原文整篇_论语第一章学而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
-
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作如何翻译_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什么
【共读内容】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导读学者】 張國明 :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宋立林 :曲阜師範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副教授 【共读笔记】 崔圣: 【論語晨
-
诗经六易名词解释_六经名词解释
1.易经 :以“兑酒水”象征天地万物虚盈转化,足数则生,增数则长,减数则衰,数尽则亡;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没有一刻停止。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研究天道规律
-
随园记袁枚_《随园诗话》清 袁枚
袁枚 (1716-1797) 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