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识颜回,应是在初次阅读《论语》之时,当时便对这个孔子啧啧称赞之弟子倾慕有加,自引为私淑。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初识“不迁怒,不贰过”这两个生活素养,只是记问之学罢了,并没有真正体会到颜回的了不起之处。即便懵懂无知,却也对颜回此人有了深深的印象。这样一位敏而好学之人,这样一位圣人门徒,这样一个将老师思想融会贯通的“复圣”,英年早夭,是天公妒才还是天公爱美呢?
后来读书渐多,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读儒家经典,仅仅用嘴读之,而不去躬行实践,无异于玩物丧志。后来甚至去刻意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圣人之学,至此愈加地佩服颜回。贤哉回也,一生如此,后辈无及者。记得初学习字,常去临摹“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几个欧体集字。无他,只是想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何种事由,莫要乱了本心罢了,也算躬行圣言了。
最是佩服回之不迁怒,三个字了了数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的难。也难怪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盛赞颜回的身体力行。我羡慕颜回,所以去学习颜回,时刻以“不迁怒”警示自己,有没有用现在不敢高言,生活倒是宽慰许多。
其实,这应该算是最基本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你不开心了,不高兴了,受委屈了,可以去自我排解,也可以找知交亲朋娓娓倾诉,不必搞得鸡飞狗跳,对所有人冷眼相向,愤世嫉俗,好像天下人都欠了你多少钱似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个人素养之缺失,亦是情商极低之表现。实在无法自我排解,就默默呆着好了,免得惹人生厌。说得通俗一点,我又不是你亲爹,哪有那么多闲工夫逗你开心。
我深知人是一种最善于迁怒的动物,“城门失火,殃及渔池”的现象,古今中外无处不有,此处也无需举例。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学颜回那样“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虽圣人难学,最不济也先做到表面功夫。
至于“不贰过”,我更是钦佩不已。老话都听过“不要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有过错不再重犯,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人生之大智慧,想一生做到真的是难乎其难。也许有人喜欢看一些历史故事,看多了就不禁感叹“历史总是这般惊人的相似”,所以古人说“读史以明志”,有些时候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犯错了总听有人宽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觉得这句话不对。圣贤并非无言行之过失,而是能够做到过而能改,改而不贰。很多人都犯过错,我也是,但不断的试错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成长过程。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除蠢人外,谁也不想坚持错误。那就砥砺前行吧。
很赞同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所言:“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存之间的事。”
圣人之学,应该是细嚼慢咽,化到骨血里,然后再从伦常日用和言论行为中表现出来。
至此,不得不再说一句: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末学后进一生笃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