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一般公认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出版书籍的署名还有影视剧的原作者署名都表示吴承恩拥有该本小说的著作权。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定论,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个问题从四百多年前到现在依然没有解决。
《西游记》著作权问题,从现存的第一版就有争议
当今留存下来最早的《西游记》是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金陵世德堂本,全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这一版关于作者的信息有两个有趣的事情:
第一,在其序言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
说得很明确,这一版的《西游记》不是最早的一版,其成书当在明万历之前,而至少在这一时候作者已经成谜了。
第二,这版书是由一个叫做“华阳洞天主人”的文人来整理校勘的。
这个“华阳洞天主人”到底是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关于这两点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记录方式显得有点奇怪,大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因为《西游记》一书涉及到了很多官府内幕,一些情节也稍显离经叛道,为了避免官方纠察,似乎是在有意掩饰作者信息。所以认为这个“华阳洞天主人”其实就是《西游记》的最初作者。
但是考察一下当时小说文体的两种署名方式就可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当时有很多著作是没有署名的,这是因为通俗小说一向被认为是“引牛卖浆者道听途说之言”,是市井小民中用来消遣娱乐的庸俗作品,地位极低。而古代的文人最忌讳的是没有志向,沉迷于小说会被认为胸无大志。读通俗小说都会被认为是玩物丧志,那写小说更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那些读圣贤书的文人,出于对名声的顾虑,自然就不想留下自己的姓名。
相对于没有署名的作品,还有一些通俗小说是用了假名。比如《金瓶梅》的作者就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人是谁到现在也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上,这个作者的备选名单就超过了七十人。它的序是由一个叫做“东吴弄珠客”的人所作,而这个作序者现在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同样的还有品评《红楼梦》的“脂砚斋”,这个人的身份也是存疑的。
从这种现象来看,世德堂本《西游记》将真正的作者署为校勘者,这种大费周章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而另一个角度来看,明代所有刊行的《西游记》版本,作者都是“佚名”。
所以很大可能,这部书的原作者名姓是真的遗失了。
“丘著说”与“吴著说”的提出和诸多疑点
清代康熙年间汪澹漪假托元代虞集为《西游记》做了序言,首次提出来《西游记》的作者是长春真人丘处机。
先是伪造文献来自圆其说,然后介绍唐三藏取经的故事,最后因为丘处机确实写了一本名叫《西游记》的书,这样就让很多清朝学者深信不疑。所以,清代刊行的《西游记》作者就有了明确署名。
“丘著说”在五四时期遭到了“推翻”,倡行者正是鲁迅。
其实早在乾隆年间,纪晓岚就对丘处机作《西游记》一事表示怀疑。这是因为他在《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发现了很多明朝特有的色彩,比如“司礼监”、“会同馆”等职司,生活在元朝的丘处机又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就对“丘著说”提出质疑。
而丘处机所作的《西游记》一书,在苏州玄妙观《道藏》的发现里露出了真面目。丘处机的这部作品并不是小说,而是一部游记,记载着他在朝觐成吉思汗路上的见闻,和通俗小说《西游记》实属同名异书。
鲁迅正是根据这些史料,认定小说《西游记》并不是丘处机所作,而是出自于一个叫做吴承恩的人。那鲁迅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根据《淮安府志》的记载,淮安府有一个叫做吴承恩的人,其名下作品收录有《西游记》一条。所以认为吴承恩的这个作品就是通俗小说《西游记》。
但这种说法和“丘著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足以证明《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
首先,这一信息来源于两朝《淮安府志》,属于同一个地方的方志,而相似记载在其他种类书目中并没有发现,属于“孤证”,可信度不高。
其次,这条记载之下并没有展开,注明这部作品的体裁与卷数,这与正常的“艺文志”记载格式不一致。而根据文史传统,方志当中又不收录小说。那么,这部作品就很可能不是分章回的小说。
而最为有力的证据在于,清初黄虞稷编纂的目录学著作《千顷堂书目》中,明确地将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列入了舆地类。而这本目录是根据其藏书所编撰的,说明黄虞稷看到的吴承恩的这部作品确为一本游记。
至于说吴承恩的生活轨迹、诗文特色、文集作品等与《西游记》看似有些关联,可以互证,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就更低了。抛开先入为主的念头,有很多文人的作品、生活履迹等都能和《西游记》扯上关系,但并不能说他们都是《西游记》的作者。
虽然“丘著说”与“吴著说”都有诸多疑点,但也需明确,这种用丘处机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游记类作品的观点,同样不能反证他们就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也就是说,他们写过游记,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写小说。特别是在其他作者人选都逐渐被否认的境地里,丘处机和吴承恩是两个最可能的作者了。
《西游记》与其他通俗小说成书过程有很大相似性,都很难确定作者
古代通俗小说,除了《红楼梦》等极个别作品之外,都是整合汇编而成。即成书之前先有了诸多的故事,可以是传奇小说,也可以是话本戏剧,所谓的小说作者将种种体裁、同类故事进行选编、润色,最后成书。这些作者的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创作故事,而是讲述故事,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
《西游记》这本小说,讲述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其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大唐西域记》这一部游记类作品,记载的是玄奘法师西游过程中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沿途见闻。后世很多人都据此编辑故事,比如唐五代时期产生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西游记》的杂剧、评书等等,甚至《红楼梦》、《镜花缘》一类的小说中也提及过取经故事。
参照这其他小说的成书过程和流传下来的《西游记》版本,可以肯定后世不止一人对这些故事进行汇总、润色等工作,逐渐就编成一部篇幅较长、情节相对完整的小说。这种过程是绝大部分古典通俗小说都经历过的,所以很多小说不止一个版本。
比如《水浒传》流行的就有繁本、简本、贯华堂本等不同版本,《隋唐演义》流行的一般是四雪草堂本,《三国演义》流行的是毛宗岗父子修订的版本,而我们现在最流行的《西游记》应该也是诸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已。
这样来看,“西游”故事的原作者其实是不存在的,丘处机也好,吴承恩也罢,还有那些有可能是当下《西游记》小说的作者人选,其实都只是故事的编纂者而已。对比小说与《大唐西域记》,其内容差别十分悬殊;而考之戏曲、杂剧、评书、话本(诗话)等文体,与现流行的小说《西游记》同样有较大差异。这无一不表明,《西游记》小说在成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流变,很难去判断哪一种故事究竟是谁人所为。
当下之所以将《西游记》的著作权给到吴承恩,一是因为根据史料,现有的作者备选名单中,吴承恩的可能性最高;二是因为作品盛名之下,也需要配备一个具体的作者。基于这些原因,现代就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暂定为吴承恩,但却并不是定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西游记是吴承恩以什么为历史事实_吴承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西游记的
当下社会,一般公认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出版书籍的署名还有影视剧的原作者署名都表示吴承恩拥有该本小说的著作权。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定论,还存在着许多争议,
-
吴承恩原著《西游记》_吴承恩除西游记之外的作品
对西游记的改编一直以来是中国各类文学、影视剧乃至游戏孜孜不倦的方向。以至于有段子说“不知道是吴承恩养活了多少次春节档和国庆档”,这自然是因为西游记早已成为融入中国文化血
-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这一说法并不确凿_吴承恩真的是西游记的作者吗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其著述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台甫著之一,后代广为传播。 吴家本来是学官之家,吴承恩的曾祖和祖父都曾为官。厥后祖父病逝,祖母只好带着吴
-
西游记是根据吴承恩的什么有关内容改写的_西游记是吴承恩以什么为历史事实
中国人都知道四大名著,但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孩子不能看西游,女孩子不能看红楼”的告诫,因为看完红楼的女子,羡慕“莺莺燕燕”就不好嫁人。而男孩子看完西游后,会
-
四经五书什么意思_四书五经的五经是什么书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经常因为类似的考题丢分,这些文学常识比较零散难记,本文整理了常见一些【并称】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西游记是根据吴承恩的什么有关内容改写的_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读吴承恩的《西游记》,让我们领略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吴承恩的《西游记》为我们创造了具有一个天庭的神仙世界,一个海中龙王的世界,一个大地上牛鬼蛇神,群魔乱舞的魔幻世界,
-
吴承恩用了多少年写完西游记_西游记是吴承恩以什么为历史事实
前言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应该是很多人童年时的偶像。根据《西游记》翻拍的电影,电视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说起《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很少有人
-
三荤五戒都是什么_道教五荤三厌四不吃
文/不二 最近读到一组对联,觉得对人生颇有指导和规戒的意义。其上联曰: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下联曰: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该联虽有出律处,但构思却颇巧妙,分别嵌入了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笔下的人物真是什么_西游记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吴承恩
随着《西游记》导演杨洁的去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部历史名著。在人们的思维中,《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但是您可能不知道,清朝之前,《西游记》的作者一直是丘处机。 直至今
-
《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作品_吴承恩为什么写 西游记
大家好,欢迎来到非正常解读,我是作者:近视皱了眉!上两期我们讲到要了解西游记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电视剧电影的阶段,要研究解读西游释厄传需要看原著,而我们读到的原著又是假的或
-
吴承恩是怎么想到写西游记的_西游记是根据吴承恩的什么有关内容改写的
《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的护送下,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对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