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军阀之一,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军事生涯前期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1924年9月8日,吴佩孚亮相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为当时最有可能武力统一中国的人。吴佩孚势力巅峰涵盖直鲁豫地区,后来又夺取了江苏、陕西、湖南、湖北的地盘,几乎占有了中国的半壁河山,拥兵数十万,为什么会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呢?
吴佩孚地盘的战略位置最佳
国民政府统一两广,必须扩张地盘甚至完成统一全国。吴佩孚的势力范围在两湖地区,靠近广州国民政府,这一地区又比较富庶,拿下两湖可以此为根据地,北上攻打张作霖,南下进攻孙传芳。因此对于北伐军来说,首先攻打吴佩孚是上策。
吴佩孚错过了最佳战机
1925年10月,吴佩孚、孙传芳在长江流域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向张作霖发动反奉战争。北洋各军阀在长江流域实力削弱,无力顾及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创造了时机。北伐前期,吴佩孚主力被冯玉祥牵制在南口,到北伐军打下整个湖南,吴佩孚大军才从长城返回,错过了最佳战机。孙传芳坐视北伐军打到武昌,才决定对北伐军开战,孙部安徽、浙江、福建及赣南守军大多不战而降,北伐军席卷江南。
北伐军敢于牺牲,战斗力强
1926年,蒋介石拟定了《革命军连坐法》,在黄埔学校宣布,鼓励官兵应具牺牲精神,与敌方交战时,无论如何危险,不得临阵退却。临阵退却即使侥幸活命,也会被《连坐法》追究责任,因此北伐军的战斗力很强。而吴佩孚的精锐嫡系部队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全部损失,包括最王牌的北洋第三师,此消彼长吴佩孚已经处在了下风。
唐生智叛变
北伐军在出征前策反了唐生智,导致湖南内讧,唐生智在衡阳宣布“反英、讨吴、驱赵”的政治主张,正式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占领长沙、岳阳。在吴佩孚重兵压力下,唐生智退守衡阳,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国民政府出兵援唐,稳定了湖南战局,打开了北伐的通道。
苏俄的支持
1924年11月,在苏联支持下,蒙古人民党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吴佩孚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后,秀才出身的吴佩孚民族气节很重,他坚决维护中国对于外蒙古的主权,并表示自己将很快出兵武力收复外蒙古。苏联转而支持南方的国民政府,向北伐军提供了军事顾问、大量军火援助以及空军介入,导致了吴佩孚势力的土崩瓦解。吴佩孚下野后,自然没有能力武力收复外蒙古了。
吴佩孚战败后曾盛赞蒋介石:其用兵之妙和坚定撑持,我自愧不是对手。面对军事上的失败,吴佩孚服软认输,希望对方不要赶尽杀绝。吴佩孚率领残部逃往四川,最后到北平定居,受到张学良的优待。日本为了分裂中国搞“华北自治”,请曾经威望极高的吴佩孚做傀儡,吴多次坚决拒绝而被杀害。因此,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行了国葬。吴佩孚算不上英雄,相对而言,他是一个爱国的枭雄吧!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吴佩孚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_吴佩孚是直系军阀吗
吴佩孚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军阀之一,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军事生涯前期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1924年9月8日,吴佩孚亮相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
吴佩孚传简介_吴佩孚传简介平生
作者:金满楼 话说直皖战争时,吴佩孚仅用三天就一举击溃了皖系段祺瑞及其手下曲同丰、徐树铮、段芝贵等人马,一时声名鹊起。 可要真说起来,当年吴佩孚读书时,老段还是他的校长,曲
-
吴佩孚个人资料简介_吴佩孚的儿子叫什么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
-
黄石西塞山风景区门票多少钱_黄石西塞山沙滩
1、西塞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西塞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西塞山风景区位于黄石市城区东部长江南岸,规划总面积0.495平方公里,区内以西塞山险峻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纷陈的胜迹
-
赠夏明翰同志还有后来人诗名_
1928年,夏明翰因叛徒出卖在汉口被捕,因拒绝投降,被反动军警杀害,年仅28岁。 临死时,夏明翰写了著名的就义诗,展现了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共产党人风范: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
演讲台词-张作霖在军校演讲,中途忘记台词,即兴冒出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专门招了个老师教自己学习,甚至对于自己小时候讨厌读书的想法感到羞愧,但是想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所以就开始了数十年为一日的学习生涯,经常让卫兵读报给他听。-演讲台词
-
秀才遇到兵歇后语-秀才将军:吴佩孚—秀才遇到兵
秀才遇到兵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吴佩孚6岁时,其父将他送到当地私塾学习,因为聪明好学,吴佩孚深得私塾先生的喜爱和器重。-秀才遇到兵歇后语
-
秀才遇到兵歇后语-秀才遇见兵,靠一特长成为首位登上《时代》杂志的中国人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今天,大鹏给您讲个,秀才遇见兵不仅能说清,还当了大官的,这个人就是吴-秀才遇到兵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