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群星环绕。
儒家经典中提到德的地方很多,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必慎乎德”(见《大学》),强调道德对政治和修身的重要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不断砥砺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天下百姓推行德政,方能治理好国家,得到百姓的拥戴。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一个国家或者企业都要处处为百姓或者员工考虑,为公为民,言行必果,大家都满意了,社会就满意了。这是朱熹讲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的道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随。”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这是仁道思想的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违纪违法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感,靠的内化修己。其实仁德是很现实的,在制定决策时,要考虑各层面的需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伟大的政治家总是力图在决策特别是社会分配决策中说服相应人员,不太偏向某一个群体或某些群体,兼顾公正原则,尽量使决策平衡各方利益,自然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有人认为孔子只讲德治,不讲法治。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用刑法来约束民众的行为,虽然能使人们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内心产生犯罪的耻辱感,而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后来,朱熹提出“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深探其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