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追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是谢朓的名作,是谢朓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离开京城建业途经三山时所作。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全诗可分为三层。
起二句为一层,不直说自己望京,而是变化运用前人诗句,以王粲、潘岳的望京点出,含蓄地包蕴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两句不仅工整自然,而且起句就直抒胸臆,显得很有气势,又不流于浅露,确实“可作用事之法”。“白日”以下六句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所见,远近相衬,动静相间,声色交错,构成一幅层次分明、色调清朗明丽、情趣盎然的图画。
谢朓写景,不停留在“巧构形似之言”阶段,而是把山水景物写得传神入化。
“白日丽飞蕊”之“丽”用作动词,由“附丽”而兼有“明丽”双关含义,凝炼传神。“覆”字形容鸟之多,“满”字说明花之繁、之盛,这些字下得准确,含义丰富,淋滴尽致地表现了江南暮春的生机和活力。
“余霞”一联更是以其设喻奇妙贴切而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落日衔山而光芒四射,所以是“散”;长江之水流淌不息,然而登临俯视明净无尘之江水,却似平静的,因而是“静”。以织锦比晚霞,素绢喻江水,更是天光水色浓淡相映。
“去矣”以下为第三层,融情入景,因景抒情。
诗人以委婉曲致的笔触描写了多层次的内心世界。京城的优美景色令人留恋,而自己却要离乡背井,自然生出几多别愁;又不知何时是归期,令人伤感而滑然泪下:长此以往,又怎么能不“翼不变”呢?在这里,泪下如报、冀发变白都是夸张描写,使得望乡无期的惆怅心情深沉而浓郁地表现出来,凄婉动人,最后以问作结更增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六句的抒情与中间六句的写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六句京邑的自然美景正好反衬出诗人离别的惆怅凄怆。
此诗以乐景写哀情,达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全诗篇幅短小,形式上已较接近唐代律诗,七联中有四联对偶,且句法精警工丽,尤以“余霞”一联精工。语言凝炼而富于变化,清新隽永,音节和谐,韵调铿锵。
- 上一篇:虢国夫人游春图白描_虢国夫人游春图作者
- 下一篇:李密与瓦岗军主要内容_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赏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文乃追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是谢朓的名作,是谢朓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离开京城
-
王安石写的千古名句_王安石的代表作10首古诗
王安石写的词不多,现在留下来的,一共只有二十九首。对于王安石的词,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王介甫就
-
关于心情的古诗10首_心情古诗词经典语录
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妙语之最,让人读之回味无穷。 最深的情,最孤独的人,最荒凉的地方……每一句都成画面,美到心碎。 最痴的人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伫倚
-
永远的屈原_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
屈原不朽 忠魂永在 朱有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亲爱的朋友,如果有人问你,屈原当年流放何处?也许你决然想不到,屈原流放之地就有今天的佛教圣地——安
-
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_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翻译_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歌名| 长相思 , 来源 | 群星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树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恸,一霎时,在酒醒之后。 唯有恸,霎时涌上心头,在酒醒
-
离别诗句大全_谢亭送别译文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赏析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 谢朓 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
李白的偶像是谢灵运还是谢朓_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关系
孤高自傲、命运多舛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文的新篇章 谢灵运生于公元385年,卒于433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山水诗在从谢灵运这开始,才成为一个真正
-
李白的偶像是谢灵运还是谢朓_读谢灵运诗 白居易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他出身豪门,年仅18岁就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晋安帝封为康乐公。20岁的时候即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先后历任
-
李白写月的诗有哪些_李白赏月的诗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中说:“在李白的作品中,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差不多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笔者根据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