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一首《泊秦淮》将“商女”一词引入大众的视线,然而商女一词又缘何而来呢?
唐代时将歌女称为“秋女”、“秋娘”,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古代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古人讲五音与四季相配,而商音铿锵劲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商风、指秋风,商日指秋天,商序、商素指秋季,商意、商气指秋意、秋气,商暮指秋末,于是商女也就是指秋女了。
描写商女的典故出自唐代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至此便有不少文人皆借由“商女”,发感抒怀。
单是宋代就有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晁端礼《临江仙·今夜征帆何处落》“今夜征帆何处落,烟村几点人家。莫惊双泪向风斜。渔人西塞曲,商女后庭花。”
王奕《贺新郎·惆怅秦淮路》“惆怅秦淮路。慨当年、商女谁家,几多年数。”
商女在此的意境典故皆是因文人需要而起的,实际上商女为何沦落为商女?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亡国恨?其中心酸又有谁人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