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 伤寒论》 的历史变革
《伤寒论》 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 ,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 和《唐书艺文志》 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 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 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内在联系,方能对本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先说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面言,及于狭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
考《伤寒论》 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它虽亦提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所以,不象伤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因此,还不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再说杂病.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
1、 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2、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3、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 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故柯韵伯又说:“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大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反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
另外,还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根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学习《伤寒论》目的是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寒之一病。
三、六经的概念
六经的实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究竟六经的实质是否存在,在伤寒学中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学者把六经为病,归纳成六类证候,用以概括阴阳表里,寒热盛实等证情,如丹波元坚在《伤寒论述义》中曾说“伤寒论一部,全是性命之书…… 所谓病者何也?三阴三阳是也。热为阳,寒为阴,而表里虚实,互有不同,则六着之分,于是立焉。”
可以看出,他是把六经建立在阳热阴寒的证侯之上,而不把六经证候建立在脏腑经络之上。为此,他又指出:“至于经络脏腑之言,经中间或及之,然本自别义,非全经之旨。惟以寒热定阴阳,则触处朗然,无不贯通也。”
由此可见,丹波元坚的学术观点,是反对从《素问·热论》 的六经理论来探讨六经实质的。这种思潮在国内也大有人在,实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我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继承了《热论》的六经学说,而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所以,六经是物,而并不是六个符号。如果离并中医的传统经络学说而去解释六经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从《内经》到《伤寒论》脏腑经络学说,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如本论的太阳病提纲,先揭出头项强痛一证,它和《热论》说的“其脉连风府”的精神而完全符合。
论中除汤液治病以外,还有许多按经取穴的针刺之法。如果象丹波元坚没有经络的说法,岂不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我们不能离开脏腑经络而去讲辨证论治的。
但是,《伤寒论》却又和《热论》不一样。它在六经辨证上比《热论》有了发展。它不但能辨热证和实证,而且也辨阴证、寒证和虚证。可以这样说《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而《伤寒论》的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从而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六经是脏腑经络,而辨证则是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和客观地分析。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辨证思想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的物质上,而决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说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伤寒论通俗讲话刘渡舟_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导言 一、《 伤寒论》 的历史变革 《伤寒论》 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 ,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
-
注解伤寒论_伤寒论诠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本医学著作,从它诞生之后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学习中国医学的必读著作,这本书就是中医宝典《伤寒论》。 《伤寒论》是后人将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_胡希恕伤寒论授课笔记pdf
读这本书,是让您能读懂《伤寒论》,因书名为《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章太炎谓:“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论》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
-
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什么著作_魏晋时期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未年张仲景撰,汉末建安间,疫疠流行猖厥,死亡甚重,张仲景在论述自己编撰该书的背景、动机和依据时指出:“余宗族素多,向徐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
-
伤寒论速记口诀_伤寒杂病论经方歌诀
诵明书院 编辑:小药童 写于阳光普照的郑州 今天分享一篇 涵盖100多首经方的“伤寒七言诗 ”,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包括方药适用范围、禁忌症、加减法等等,须反复记忆阅读,才能充分领
-
伤寒论郝万山讲稿_郝万山伤寒论原文讲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
中国神话中的六圣_古代七圣都有谁
在我国从西汉到盛唐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画圣”、“书圣”及“诗圣”,被后人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圣”。他们分别是: 史圣司马迁。司马迁是
-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_唐朝名医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了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据《旧唐书》载: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
-
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_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由“星迹历史”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张衡,就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 其实他除了地动仪,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精准的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指南车,自动记录行程的鼓车,
-
湖南著名的文人_关于贬谪士人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屈原 1、屈原(前352—[改为—]前281),战国楚国人,诗人、思想家,代表作《离骚》、《九章》。端午节是为纪念其而来,“楚辞”类诗作开创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先河。心系天下、忧国爱民精
-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_最早的中医典籍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
-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_简要介绍中医界四大著作
(一)《黄帝内经》 又称《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托名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