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大禹治水考古学证据_大禹治水禹城遗址

大禹治水考古学证据_大禹治水禹城遗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24 00:14:19
阅读:

2019.10.27./作者:窦彦礼/编辑:杨永辉

中国人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大禹出生地的传说也遍及整个黄河流域以至西蜀。为弄清这些问题,通过对鲧禹父子治水遗址进行文化考察,研究鲧禹父子治水工程的遗址、部落旗号、治水先民部落、物资供应、治水工具、工程测绘,以及《吴越春秋》《世本》记载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等历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弄清这些问题,还可以揭示出夏王朝建立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

一、史书对鲧禹祖先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也。”

《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中的轩辕台、轩辕国、轩辕丘、鲧窃息壤、夏后启、西王母、后稷之葬的文化遗址,均在甘肃庆阳境内。从众多考古遗址、民俗遗址、图腾脉络证实,华胥氏、伏羲氏、轩辕氏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段,证明传统史书存在很大缺失与误笔。

《史记》中黄帝长子玄嚣,本是西戎族帝鸷青阳氏传承的玄鴞图腾,黄帝次子昌意乃东夷族常羲氏的后裔,颛顼系西貘族后裔,昌意、颛顼都非轩辕氏后裔,不是大禹的祖上。同时揭示出轩辕氏黄帝族乃华胥氏、伏羲氏在庆阳的留守部落天鼋伏羲氏的直系后裔。天鼋伏羲氏是被史书遗忘的重要人文祖先,是西部历史上一个长达3000余年的氏族部落,称之上典族。天鼋伏羲氏在民俗传承中被尊为真武祖师,其上承盘古、伏羲、华胥氏文化,下启少典雷公祖师、轩辕氏黄帝文化,在传说历史中又称少典族,称其繁衍了炎黄二族。从伏羲至黄帝3000余年的时光中,传统史书上仅有模糊的“少典”二字。庆阳盘克古镇的“上典”地名却链接了史书中的“少典”,揭示出民间传说历史的可信。

大禹祖上出自第三代轩辕氏,白马鲧是唯一留下名字的首领。轩辕氏白马族的一支由庆阳到陕北、晋北、冀北,经过逐鹿之战,统一黄河流域,建立黄帝政权。留守庆阳的白马族经2000余年的繁衍发展,在泾渭流域留下了多不胜数的白马文化遗址,西峰南佐遗址及其典型文化遗存。距今4500年前后,白马族发展至延安芦山峁遗址,距今4100年前,白马族发展至神木石峁城,形成鲧禹治水的大本营。

白马族的部落标志称为“极木”,白马鲧被尊为白马天神,神木县名也许是“极木”一词的文化传承。真武祖师是炎黄民族共奉的宗祖,白马族及大禹夏后氏的发展脉络中,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对真武祖师的供奉。

二、鲧禹治水是人类向大自然的宣战

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直转南下,至陕西潼关古城南北走向长达近800公里,仅蒙陕晋黄河峡谷地段就长达千余里。黄河古称大河、老河、浊河、洪河。黄河西部山势偏高,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黄河经常移位,水漫汾河,危及三晋百姓。自从鲧禹治水成功后,彻底根治了黄河南北走向的水患,之后4000年以来的黄河水患区多在东西走向的黄淮流域。

鲧禹治水工程是上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最早的宣战。从千余里的陕晋黄河峡谷中开凿的碛口、孟门、壶口、龙门——四大工程,可以看出中华先民当年治水的冲天豪气。

史书上记载的治水部落主要有两大家族,一是共工氏治水,二是大禹父子治水,这两个部落都是西部先民,共工氏是炎帝族后裔,鲧禹白马族是轩辕氏后裔,真武祖师是炎黄族的共祖。新的传说历史称共工为第六代炎帝,《通鉴外传》把共工列位三皇之一,其文化遗址多在泾渭流域的陇东地区。共工氏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存在2600余年,从共工治水与颛顼争帝的传说记载,可知距今5800年前的颛顼时代,黄河就已泛滥成灾,至鲧禹治水之时,黄河成灾已历时1600余年。

公元前2800年前后,中原与东部水患区,海水在逐渐回落的情况下突然反弹,水位再次上涨,海水迅速向内陆推进,山东半岛除了山地和丘陵外,平原洼地几乎全被洪水吞没,帝都美邑(即承留,今河南济源)也被洪水浸泡,第四代帝尧姜起带领都城的卿士百姓逃往汾水流域,在古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另行建都。

近年历史学者对司马迁记载的鲧禹父子治水进行了重新考证研究,对屈原为白马鲧叫屈梳理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屈原在《天问》中愤愤的写道:“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鴟”是参加治水的庆阳环江帝鸷青阳氏后裔,“龟”是以白马族为代表的轩辕后裔。神话中说猫头鹰与乌龟帮助白马鲧搬运息壤,在治水即将成功之时,帝尧杀害了白马鲧。鴟龟各是大禹赐封的跟随白马鲧治水英雄部落,龟是龙九子老大“赑屃”,鴟是龙九子之二“鸱鸮”,也即史书中的鹳兜氏,被儒家贬称为“猫头鹰”。

从庆阳到延安、神木及至佳县的真武祖师庙,显示出轩辕氏后裔白马族是黄河治水,以中华祖先为旗号,号召天下部落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从《山海经》显示的地理信息,可知通晓九宫八卦的轩辕后裔白马族,早就绘制出了打通碛口、孟门、壶口、龙门的宏伟蓝图。在生产工具相当落后的时代,尚不知有多少人投入治水工程?他们又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艰苦奋斗!从“鲧筑城以卫君”可知,白马鲧一边指挥民夫治水,一边修筑城廓,防止汾水盈溢,危及都城百姓的安全。鲧禹故乡黄土高原腹地的庆阳与关中一带是鲧禹治水的大后方,其先民必然是倾全力多打粮食,一要支持治水工程,二要救援水患区的灾民。九宫八卦六府三事,“三事”是正德、厚生、利用;“六府”是金、木、水、火、土、谷,可见上古时代,人们就懂得开发自然资源。“谷”是人类生存之本,揭示出鲧禹在治水工程中的厚生爱民,保证了数代人治水的终于成功。通过实地考察黄河两岸佳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延川县、吉县、乡宁县、河津10余县近千里的黄河峡谷地带,呈现出一幅古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壮烈画面,没有这数代先民的艰苦奋战,就没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延续。

从这一浩大工程的策划、测绘、设计、施工,显示出中华先民的无穷智慧,透视出《山海经》五藏山经是古人类最早的地理考察白皮书。当代学者认为大禹是《山海经》的第一作者,从《山海经》记载的许多远古信息,显示出比鲧禹白马族更早的文化信息。从黄河两岸众多的真武祖师庙,揭示出治水工程实施中,曾制订有严厉的宗法制度,仗剑披发的真武祖师塑像,是天帝的象征,人定胜天的民族气概与天人合一战天斗地的民族精神融为一起,可想而知在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大决战中,同时也制订了严明的奖惩制度。从神木石峁城皇城式建筑规模可以看出,这里是当时的政治与经济保障中心,也许有监狱存在,不服劳役者会被关押以至处以极刑,在黄河西岸的佳县也有鲧伯城的遗址。

碛口、孟门、壶口多有真武祖师庙,唯独龙门被称为“禹门”,基本显示出秦晋黄河古道的上中游是白马鲧率领开通,龙门两岸的河津县、韩城县都有大禹庙,显示出大禹开通龙门,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留工程。

由此可知,大禹治水的前半期是完成父亲白马鲧的宏愿,开通龙门,治理汾水,后半期是治理伊水、洛水、济水及至黄淮流域。

从西峰南佐遗址到延安芦山峁及至神木石峁城,显示出轩辕氏白马族的发展脉络,从而肯定了中华民族只有轩辕氏的白马族,具备开凿秦晋黄河大峡谷科学技能与经济实力,同时也印证了真武祖师文化在中华先民中的巨大影响。

三、白马鲧治水的传说

帝尧政权共有六位联盟首领,传说第一、第二、第三位帝王都很贤明,受到百姓的拥戴。第四任尧帝姜起时,受全球大气候影响,沿海地区再次发生海浸,淹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畜被洪水淹没。这次海浸持续的时间长达九年才逐渐退去。当时被洪水冲毁的地区,都是黄河长江中下游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乐土。所以,治水不仅是西部与黄河以北的民众,更有江淮地区的黎民。大家共同推举共工氏为治水的总头领。第五任帝尧祁裘深知共工氏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便听从卿士们的建议,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共工。

第五任帝尧祁裘禅位于第四任帝尧姜起之孙姜密。第六任帝尧姜密执政时期,洪水灾害仍十分严重。从五任帝祁裘初年起,共工氏便开始领导治水,可是20年过去了,洪水肆虐如初。姜密即位后,亲自前往治水第一线了解情况。姜密认为共工的治水方法违背了客观规律,指责共工氏治水的过失。白马族首领白马鲧带领西土百姓跟随共工氏治水已经三年,知道共工氏具有丰富的治水经验,极力肯定共工治水付出的艰辛劳动。

又过10年,帝密召集各部落领主再次朝议治水,共工氏因治水30年无功而被罢职,部落酋长们一致推选白马氏族首领白马鲧带领治水。姜密与白马鲧积怨至深,便对酋长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各部落领主们却认为,白马鲧已参与治水十多年,为了治水,奔波于各地,观察河流走向,他见多识广,通晓易理八卦,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领导大规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姜密见领主们众口一词,都举荐白马鲧,只好任命白马鲧为水正,担任治水总头领。

白马鲧是一位机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有史料记载,他的名号又为“熙”,以善于治水而闻名天下。白马鲧受命治水后,立即率领修巳氏、龟熙氏、鸱鴞(chīxiāo,少昊青阳氏)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鲧当时依靠的主要力量,正是他直接管理下的与白马族世代相邻的西土部落。白马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涨,冲毁了堤坝,黄河像一头猛兽,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对治水失去了信心。白马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地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河堤再次被毁,河道又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10余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然而治水却成效甚微。

白马鲧心急如焚,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他只得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白马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息石”和“息壤”,实际上就是圣山上的岩石和粘土。圣山是尧帝的私有财产,白马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就等于是藐视天子。

神话中说白马鲧与后羿都是天上的神仙,白马鲧看到人间受洪水危害,就私自下凡,并说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白马鲧就是想利用它来治理人间洪水。西峰南佐白马天神庙,就是庆阳民俗文化代代传承的见证。

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白马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白马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白马鲧的治水功亏一篑。可以看出来,这个天帝是多么的无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来白马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白马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其伟大之处,白马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

四、白马鲧是西部的民众英雄

传统史书扭曲了民族历史。在夏朝,轩辕后裔白马鲧是夏朝君主的先祖,其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曾被隆重祭祀。郊祭是由天子亲自主持的隆重典礼,夏、商、周三代天子郊祭白马鲧的事实,说明他是仅次于天帝的天神。《国语·吴语》等文献将鲧、禹之功并列,说明两位天神在先民心中的地位和功绩相当。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说,鲧的

尸体化作黄熊,越过穷山的冈岩,到西方去请求巫师将他救活。在求医途中,他看见遭了洪水灾害的人民,流离失所,衣食难全,心里难过,还劝大家播种黑小米,除去杂草。白马鲧在上古神话中被尊为造地之神,其地位仅次于开辟之神盘古和造人之神女娲。说他在漫天洪水中创造了陆地,称他是继盘古之后最有牺牲精神的天神。通过对华夏文化的研究可知,白马鲧大约公元前2188年出生于宁县盘克镇长川村,约公元前2132年被帝尧杀害于镇原翟池,即传说中的羽渊。

山西柳林县孟门是白马鲧开凿的第二大峡谷,这里有真武祖师庙,当地先民保留了曾经代代祭祀的鲧伯石像,还有雕塑在龟背上的白马塑像,象征着白马族出自天鼋伏羲氏,这一奇特文化传承,也是对《史记》大禹颛顼之孙的否定。

桥山东西是轩辕氏白马族的大本营,从南佐遗址回填式聚落保护,推想后来白马鲧领导天下治水工程,证实白马部落由庆阳逐步迁往黄河西部的神木石峁塬。白马鲧被帝尧姜密杀害,是因为白马鲧领导天下治水威望日高,超过了帝尧的社会影响力,是东西部政治权力的争夺,并不是九年制不成。鲧禹父子开四门,治九河,引水入海,其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在宁县盘克镇通往合水固城乡的长川咀,有座五指山,古称五梁山,即《山海经》西山经的崇吾山。据说这里是轩辕氏白马族首领鲧的诞生地,白马鲧称为无量祖师,即是五梁祖师的演变。传说白马鲧精通九宫八卦,史书称他为四岳之一,可见他是西部古国联盟首领。他带领天下民众治理洪水36年,在他治水即将成功之时,突然被帝尧杀害。引起西部先民的同仇敌忾,他们在庆阳各大名山修建了无量祖师庙或白马天神庙,以示深切怀念,并演绎了白马天神下凡治水救民的神话故事。传说白马神看到民间发生水患,便偷了天帝宝物息壤,私自下凡治水救民,即《山海经》“鲧窃息壤”的记载。庆阳先民尊白马鲧为白马天神或无量祖师,山西先民称白马鲧为“鲧伯”或“河伯”,史书称白马鲧为“崇伯鲧”。庆阳各大名山庙宇里供奉无量祖师,说明夏文化占据庆阳上古文化的主导地位。大禹赐封治水的九个英雄部落为龙九子,其图腾显示的多是西部民族。传统史书称共工氏、白马鲧、鹳兜氏为四凶之一,是天大的史冤,他们都是治水的英雄部落。从大禹赐封龙九子与建众帝之台,其中有共工台、朱丹台、帝尧台、帝舜台,说明大禹胸怀天下。因此,大禹征三苗极可能是后来儒家编造的谎言。

西部民俗文化对共工氏与白马鲧的正面歌颂,正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搏斗的民族精神传承。从十分有限的史料显示出,参加治水的民夫几乎全是西部先民。今日历史教科书中,称夏朝疆域的西境止河南西部,与史实不符。帝尧对白马鲧的封地在长安沣水东岸,虞舜对大禹的封地在夏州,古称安邑。夏启登基,陕西长安西南部的有扈氏不服,夏启战于甘,就在今日的长安境内,大禹赐封的同姓诸侯国大部在陕西,怎么能说夏朝的西界在河南!尧舜禹文化遗迹多在山西,因此上河南登封大禹立都之说,不大可信。大禹前半生治水多在山西与陕甘,桥山宁县东麓的金村乡九曲村女娇山圣母庙与宁县盘克古镇北极泊九尾沟禹王洞,证实了大禹“九尾白狐结姻缘”的传说历史。从鲧禹秦晋黄河治水的巨大工程,也否定了大禹出自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西蜀白马族大禹传说是庆阳先民流徙陇南与西蜀的代代传承。安徽涂山是大禹登基后,会盟诸侯之地,这已是大禹生命的最后几年,禹娶涂山氏是后世人们对大禹文化的演绎与推想。华夏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地域在陕甘晋,河南二里头的偃师城是夏王朝的中期文化至商代中期文化。今日构建人类共命运共同体,亟待找回共工氏与白马鲧为人民大众献身的历史事实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窦彦礼,男,今年七十岁,庆阳华夏文化研究资深学者,为寻找庆阳流逝的上古文化,他2000年提前退休,寓居西安,长期从事中华上古文化的专业研究。近20年来,他先后走访全国30个省市区数百家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资料数千部,迂回往返于全国各地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出版了《丝路先声》《上古庆阳》《大唐姻亲》《大汉雪耻》等文史作品400余万字。他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科学规律,立足于田野调查,排列出了泾渭流域百万年以来的人类进化链,较为科学地把黄河流域旧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古传说、古民俗、古民族、古姓氏、古文字、出土文物、考古遗址,融合于考古学基础上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把中华文明源头的起步历史由传统概念上的5000年推进到1万年。他从2018年8月以来,牵头组织了陕甘宁华夏文化考察团,先后5次组团对陕、甘、豫、鲁4省的40多个市县区的60多个民俗遗址、考古遗址与图腾文化脉络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勾画出了伏羲、女娲氏人祖文化的发展脉络。提出榆中兴龙山人皇伏羲氏原始部落文化,前承甘谷、天水、秦安、静宁、庄浪、宁县、合水的昊天盘古伏羲氏民俗文化;后启陕西太白、华县老官台、河南王屋山、桐柏山、淮阳、舞阳贾湖遗址9000年前上古文化传承的观点。他认为,陇山(即龙山)是华夏龙图腾文化的诞生地;以陇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0公里的“大陇山文化圈”,是圣母华胥氏的故里,也是华夏祖源文化发祥地。华夏民族因华胥氏而走向文明。庆阳的华池县因华胥氏而得名。源于庆阳的华夏部落,经会宁华家岭、兰州榆中向东发展推进,方有今日中华文化的浩瀚史海。他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地上民俗传承遗址,结合图腾文化脉络,参考《山海经》记述,解读上古历史,将千古流传的神话人物,还原为中华人祖,揭示出中华万年初始文明的真实存在。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挖掘、抡救中华传统文化;填补、纠正、丰富现有历史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